第二七零章 何為大義(第1/2頁)
章節報錯
提起當下的處境,李世民心中感慨壯志難酬。
感嘆過後,李世民望著弘義宮,對觀音婢道,「雖說是弘義宮孤懸城外,我卻不怕。」
「只要心繫天下蒼生,心中坦然,這裡便是世外桃園。」
李世民說罷,便牽馬往前走。
觀音婢緩緩跟在身後。
到了弘義宮門前,觀音婢便看到門額之上,有李淵親書的「弘義宮」牌匾。
李世民駐足於門前,抬頭望著牌匾對觀音婢道,「阿爺將此宮取名「弘義」,是期望我弘揚道義。」
「我覺得與「弘毅」同音。當如《論語》所言,仁以為已任,死而後已。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觀音婢也抬頭望著匾額,意味深長地道,「阿爺用心良苦,世民阿兄志存高遠。但仁義也有大小之別。」
「施粥飯於貧苦,為朋友兩肋插刀,乃是小仁小義。救天下蒼生於水火,方是大仁大義。」
李世民慨然而嘆,「阿兄雖有濟世安民之志,但為時下情勢所限,卻壯志難伸。」
觀音婢不想讓李世民始終沉浸於鬱鬱寡歡的心境裡,她將笑容掛在臉上,甜聲央求李世民,「如今弘義宮已經建好,不日就是喬遷之喜,咱可否不再說這些沉重的話題。」
李世民也一改嚴肅的表情,微笑著道,「那就聽阿婢的,只說高興的事。走,到宮裡看看。」
因為秦王府的人還沒有搬過來,宮門關著。
李世民走到門前扣打門環,裡面有人從門逢裡向外窺視,見是秦王李世民,急忙將大門開啟,兩名守衛站在門房之內,躬身向李世民、觀音婢施禮。
李世民、觀音婢向守門衛士打了招呼,將馬交給他們,然後步行往裡走。
弘義宮內,前排有三處殿宇,都各自成院,各院之中除主殿以外,按照四合院的格局建有房舍,這些房舍供秦王府所屬護軍府、親軍府、內帳府的屬官、士卒、僕從等辦公、居住。
中間一座大殿正對著弘義宮大門,李世民、觀音婢緩步走到殿前,踏著陛階上了殿前月臺。
站在月臺之上,觀音婢環顧四周問李世民,「世民阿兄可曾為這些殿宇想好名字?」
李世民看著觀音婢微微笑道,「我簡單想了一下,不一定合適,說出來阿婢不要笑話。」
觀音婢扭過身,看著兩人所處的大殿問道,「這座殿叫什麼?」
李世民道,「阿爺為乾兒賜名承乾,對其寄以厚望,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覺得這個寓意很好,你看此殿叫承乾殿如何?」
觀音婢點頭,「阿婢也覺得叫這個名字很好,不但寓意好,還承載著阿爺的寄託。」
接著,李世民指著東院和西院的兩座殿宇道,「東面的大殿,就叫做戢武殿;西邊的大殿就叫,修文殿。但願將來能「載戢干戈,偃武修文」。」
為第一排的殿宇取好名字,李世民、觀音婢從承乾殿往後走,穿過承乾殿後院門,是前後兩座殿宇同處一個院子。
李世民給前面一座殿命名為「垂拱前殿」,作為書房和會客的地方;後面的一座命名為「垂拱後殿」作為李世民、觀音婢的寢殿。
「垂拱前殿」東、西兩邊,也各有一處殿宇。
李世民給東邊的命名為「翠華殿」,作為孩子們讀書的地方,希望是翠華滿庭;西邊的命名「聚英殿」,作為練武的地方,但願能夠英才匯聚。
兩人順著中間道路往後走,到了「垂拱後殿」。
「垂拱後殿」兩邊,各有數處獨立的小院,觀音婢停下腳步,問李世民道,「世民阿兄,可曾為這些院子命名。」
李世民道,「這麼多小院哪能每個都起個名字?」
觀音婢臉上現出調皮的一笑,戲謔著道,「我看就各自給它們取一個總的名字,東邊叫「麗人院」,西邊叫「藏嬌閣」。」
說完,她捂著嘴,不禁呵呵地笑。
李世民知道觀音婢在取笑他,就裝作沒聽見,他轉移話題道,「走,我們到後面花園看看。」
「垂拱後殿」的旁邊,有小門通向後花園。
觀音婢對花園有特別的偏愛,她常常因為承慶殿沒有一個花園而感到遺憾。在修建弘義宮時,觀音婢就和李世民商量著要修一個花園。
弘義宮所在的位置本來是皇家的禁苑,原來雜亂無章地長著一些大樹,觀音婢讓工匠們將這些樹部分保留下來,有的進行了挪移,這樣就有了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