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之後,李世民派兵晝夜不息從四面進攻,但城中守禦甚嚴,歷時十幾日仍未攻克。

唐軍自去年七月出兵中原,至今已歷時半年有餘,將士久戰疲弊,多有西歸關中之意。如今見洛陽久攻不下,便有人提議暫時罷兵班師。

李世民聞聽軍中風聲,心中憂慮,便召集眾將分析當下形勢,他對眾將道,「我軍大舉而來,河南諸州縣皆已歸附,只剩洛陽孤城,勢必支撐不了多久,如今功在垂成,怎能撤軍呢?」

他當即下令,「洛陽不破,誓不班師,有敢再言班師者斬。」

李淵聽說洛陽久攻不下,軍心不穩,也派人向李世民送來密信,勸其班師,待以後整軍再戰。

李世民回書李淵:洛陽必克。並派封德彝回京面聖,論述當下形勢。

封德彝面奏李淵道,「如今洛陽唯剩孤城,攻克在朝夕之間。如若班師,給了王世充喘息的機會,已歸附的州縣也可能出現反覆,他便會重整旗鼓,再想攻克洛陽難度更大。」

李淵覺得李世民、封德彝說得有理,便同意李世民繼續圍困洛陽。

李世民派人給王世充送去書信,曉以利害,勸王世充投降。

王世充卻置之不理,反而是急急催促竇建德發兵前來援救。

三月,竇建德率大軍五萬來救洛陽。

洛陽未克,東邊又來強敵,唐軍將士卻無心再戰,何去何從?屈突通、殷開山、竇軌、封德彝等軍中要員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屈突通、封德彝等人認為,「唐軍久戰已疲憊不堪,洛陽一時難以攻克,竇建德西來士氣正盛,形勢對唐軍不利,不如暫解洛陽之圍,退回新安。」

李世民則認為不足為慮,他認為,「洛陽之敵已無力再戰,只需圍困即可。唐軍只要迅速據守虎牢關,竇建德便不能西進。」

「虎牢關是勝敗的關鍵。如若竇建德破不了虎牢關,洛陽糧食已盡,自會出城投降。如若破了虎牢關,河南州縣皆是剛剛歸附,必無力抵禦竇建德的大軍,王世充、竇建德兩賊聯合,定是勢力大增,唐軍必敗無疑。」

最後,李世民力排眾議,決定由他親率三千五百名精銳騎兵,馳赴虎牢關。屈突通等人輔助李元吉,仍然圍困洛陽。

李世民向來乾綱獨斷,他決定的事,別人無法更改。

屈突通等人只得聽從他的決斷,依照李世民的命令列事。

李世民率三千五百名精銳騎兵,於正午時分出發,過北邙,向東經鞏縣,再向東到達滎陽虎牢關。

到達虎牢關的第二天,李世民帶領五百玄甲兵,出虎牢關向東二十餘里,去檢視竇建德軍營。

沿途之上,李世民將所帶玄甲兵分成小隊,分別由李世勣、程知節、秦叔寶統領,埋伏於道路兩旁,只帶尉遲敬德等四人與他一起前行。

李世民對尉遲敬德道,「我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之眾,又能奈我何?」

尉遲敬德是個實誠人,心中有啥說啥,他心中雖然不懼,卻怕李世民會有閃失,不放心地道,「大王還是小心一些,上次洛陽城北之戰,大王就險些陷於敵陣。」

李世民朗聲笑道,「那次沒有將軍相隨,如今有將軍在我身側,本王還有何懼哉?」

接著又道,「兵法雲,三十六策走為上策,竇建德見到我即返回山東,乃上策也。」

離竇建德大營三里遠的時候,被竇建德巡邏的騎兵發現,他們以為是唐軍派來刺探軍情的斥候,上來進行驅逐。

李世民高聲喊道,「我乃是秦王,可有人敢來抓本王。」說著拉弓射箭,斃敵一將。

敵軍聽說唐軍秦王前來探營,出動上千騎兵前來追捕。

跟隨李世民的玄甲衛士大驚失色,李世民則不慌不忙道,「你們先前面走,本王與敬德將軍殿後。」

李世民與尉遲敬德故意按轡徐行,待追逐的敵軍騎兵追到近前的時候,就拉弓而射,每次射殺一人。

看到同伴被射死,敵軍騎兵便放慢追擊的速度,過一會兒又追上來,李世民接著再射,同樣又射死一人。

如此再三有同伴被射死,敵軍騎兵便不敢追得太近。

於是李世民、尉遲敬德便加快速度往前跑,敵軍騎兵見接開了距離,便追得更急。

不一會兒,敵軍騎兵便進入李世民設定的埋伏圈內,李世勣、程知節、秦叔寶率玄甲兵殺出,敵軍騎兵難以抵敵,被斬首三百多級,俘獲竇建德屬下驍將殷秋、石瓚兩名將軍。

李世民與竇建德初次交手,再一次旗開得勝。

那麼,他又如何以三千五百人,戰勝竇建德的五萬大軍呢?

接下來,就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李世民不費吹灰之力,就生擒了竇建德。

為您提供大神復冰的《春遊曲》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二五七章 險中求勝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