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先派行軍總管梁實,在淺水原紮營引誘宗羅睺。

再派右武候大將軍寵玉陳兵於淺水原,宗羅睺與寵玉所部展開激戰,眼看龐玉呈現不敵之勢。

此時,李世民卻率大軍,迂迴到宗羅睺的後面,李世民親率數十名騎兵,衝入宗羅睺陣中,唐軍氣勢正盛,內外出擊,殺聲振天。

十萬唐軍前後夾擊,宗羅睺所部不敵唐軍,全軍潰敗,被唐軍斬殺數千人。

宗羅睺所部士卒四散而逃,他本人單人獨騎逃往折墌。

李世民率兩千騎兵,緊跟在宗羅睺身後追殺。

竇軌怕李世民有失,拍馬追上李世民,苦苦勸阻道,「二郎不可輕進,兵法雲:窮寇莫追。如今雖然擊敗宗羅睺,但薛仁杲仍據堅城而守,決不可貿然行事。」

李世民不聽勸阻,對竇軌道,「舅父不要再勸,我已經考慮很久了,如今我要充分利用這破竹之勢,不能錯過了戰機。」

高墌城離薛仁杲駐守的折墌城相距八十多里,李世民率兩千騎兵於一個時辰內即到折墌城下。

薛仁杲見李世民率軍到來,率軍出城擺下陣勢迎戰。

然而,薛仁杲軍心已散,其部下驍將渾幹等數人臨陣投降李世民。

薛仁杲心中害怕,率軍入城準備拒守。

天近黃昏之時,唐軍後續部隊陸續到達折墌城下,將折墌城團團包圍。

到了半夜,守城士卒紛紛從城牆上棄城而下,向唐軍投降。

薛仁杲智盡計窮,第二日不得不出城投降。唐軍收附精兵一萬多人,百姓五萬多口。

李世民只將薛仁杲收押,準備解往長安,聽候李淵發落。其餘投降計程車卒,全部交由薛仁杲的弟弟薛仁越、和宗羅睺統率。

大勝之後,眾將都向李世民祝賀。

竇軌心中依然不解,他疑惑地問李世民,「《孫子兵法》上說:窮寇勿追。二郎為何反其道而行之。」

李世民呵呵笑道,「《孫子兵法》上還說:兵貴神速,攻其不備。舅父說說該用哪一條?」

竇軌感慨道,「看來兵法還要活學活用,如果不根據當時的形勢,而死搬教條,只能是紙上談兵。」

屈突通向李世民請教,「大王在沒有攻城器械的情況下,不帶步兵,只帶兩千騎兵就直奔折墌城下,當時是如何想的?」

李世民道,「宗羅睺所率的都是隴外之人,多是驍將悍卒,我軍出其不意將他們擊敗,但是俘獲的人卻不多。」

「假如我軍圍城的速度慢了,這些逃散計程車卒,便會趁機逃回折墌城中。如果薛仁杲好好安撫這些人,讓他們來守城,我們再攻城就難了。」

「如今,我軍迅速將折墌城包圍,逃散計程車卒回不了城,便會逃回他們的隴外老家,這樣就不足為患了。」

「而折墌城中,兵力空虛,守城士卒見兩下兵力懸殊,早已嚇破了膽,就沒有了鬥志,紛紛棄城投降,我軍可以不戰而拿下折墌城。」

眾將聽了李世民所言,無不心悅誠服。

十一月底,李世民班師回到長安。

此次班師回朝,非比幾個月前,前一次是兵敗而回,這一次是大軍凱旋。

入城前一日,李世民率大軍先在城外駐紮,等待昱日行凱旋之禮。

凱旋入城當日,滿朝文武官員,在金光門外出城迎接。

李世民頭前跨馬而行,竇抗、龐玉、屈突通、竇軌等人緊隨其後,後面是鐵騎萬匹,甲士三萬,將士高唱凱歌,軍樂前後鼓吹。

凱旋之師沿朱雀大街一路向東,先在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再到太廟行獻俘之禮。

殿中省在順天門城樓設定御幄,文武官員樓下左右班立,凱旋將士面北陳於順天門前。

百官和將士到齊後,李淵在御幄內就座,百官和凱旋將士三呼萬歲行參拜之禮。

侍臣當眾宣讀戰勝隴西賊軍的捷報,刑部侍郎李瑗奏告,將所俘隴西賊首薛仁杲執獻。

李淵下詔:薛仁杲生性殘暴,致民生靈塗炭,罪不容赦,將薛仁杲斬首示眾。然後論功行賞,犒賞三軍。

中午,李淵在太極殿擺下慶功宴,慰勞李世民與五品以上的將軍。

李淵下詔:任命員外散騎常侍姜謩為秦州刺史,安撫隴西諸郡。

姜謩體恤百姓疾苦,誠心取信於當地豪強,所轄各州縣民心思穩,安居樂業,隴西從此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