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零章 關中初定(第1/2頁)
章節報錯
義軍」圍困長安之後,並沒有急於攻城。
李淵屢次派人到城下,送書信給衛文升,但守城將士卻根本不報知衛文升。
代王楊侑與衛文升、陰世師等人,認為「義兵」勢眾,且軍令嚴整,越發閉城固守。
李淵怕兵戎相見,毀壞宮室,傷及百姓,而落下罵名,執意要勸降城中守軍,一直不下令攻城。
關中剛歸附的諸將求戰心切,他們認為自已不是舉兵起事的元勳,以沒有建功為恥,紛紛要求率所部攻城。.
十月十七日,關中群雄,再次請求率精銳登城。李世民、李建成心中同意,但卻不敢違抗李淵的命令,就派人報告李淵,李淵堅決不予允許。
十月二十七日,各部又一次請求攻城,李淵又未允許。
李世民、李建成極力勸說李淵,「自晉陽發兵以來,我軍長驅直入,基本上沒有不能攻克的城池。如今到了京師,久圍不攻,恐將挫了將士銳氣。更讓人擔憂的是,怕新歸附的部眾小看太原之兵,認為我等無能。請阿爺速做決斷,以免夜長夢多,生出意料之外的變故。」
李淵見眾將攻城心切,也不好再作阻攔,只得同意李世民、李建成和部眾的請求,允許攻城,但卻下令,「不得侵犯宗廟、代王楊侑和隋朝宗室。有違此者,罪及三族。」
得到李淵同意以後,各部開始進行精心準備,修造攻城器械,演練攻城之法。
十一月初九拂曉,各部開始攻城,守城官兵瞬間分崩離析,幾乎未遇抵抗,即攻克長安。
李淵命李世民、李建成將各部撤出城外駐紮,派人查封府庫,收存圖籍,禁止擄掠,所有軍隊嚴加約束,不得驚擾城中百姓。
李淵親自到東宮,恭迎代王楊侑遷居到大興殿。
破城之後,李淵下令抓捕原馬邑郡丞李靖。
李靖文武兼備,善於用兵,長於謀略,曾隨李淵北擊突厥。
晉陽起兵前,李靖發現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準備發動兵變。察覺李淵的動機之後,他將自己偽裝成囚徒,逃離晉陽,準備前往江都,向楊廣告密。但當到長安之時,關中已經大亂,道路阻塞,李靖去江都的打算未能成行。
李淵對李靖的所做所為十分氣惱,將其抓捕後準備將其斬首。李靖見到李淵,絲毫無畏懼之色,抗聲道,「唐公舉兵起事,本來是為天下除暴平亂,難道不想成就大事,反而因私怨殺壯士嗎?」
在李世民一再勸說下,李淵怒氣才消,終將李靖釋放。李世民感佩李靖的才略和膽氣,將其收入自己幕府。
楊玄感兵變之時,楊廣曾下令掘其祖墳。
李淵晉陽起兵後,長安留守的官員陰世師、骨儀等人,也按照楊廣處置楊玄感的先例,毀了李家宗廟、掘了李淵的祖墳。
對於此事,李淵甚為憤恨。
攻克長安之時,衛文升已經病亡,李淵就命李建成將陰世師、骨儀、崔毗伽、李仁政等十幾人,斬首於朱雀大街,此外再沒有追究一人。
文武官員勸李淵自立為帝,但李淵不同意。
從內心來說,稱帝乃李淵日思夜想之事,如不想稱帝又何必冒著抄家滅門的風險舉兵起事?
但當下的情勢卻不允許,雖說是關中初定,可是北邊仍有薛舉、梁師都、劉武周和突厥等強敵,李密與王世充正在中原一爭高低,山東、燕趙之地群雄割據,江南仍由大隋皇帝掌控。李淵如若此時稱帝,有可能引起諸強聯合,藉機給李淵加上忤逆的罪名,共討李淵。這樣李淵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
因此,李淵內心對皇帝大位是垂涎三尺,對外卻不得不打出「尊隋」的旗號。
他對外所說的,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實則全不是他的真心話。
既然還不到稱帝的良機,李淵就需要立代王楊侑做傀儡皇帝。他命太常寺官員擇定吉日,祭告隋文帝廟,確定尊位,籌備立代王楊侑為皇帝的禮儀。
十一月十五日,李淵率文武百官,備羽儀法駕等儀仗,迎代王楊侑即位於大興殿,當時代王年僅十三歲。
新帝楊侑下詔,大赦天下,改大業十二年為義寧元年。在詔書之中,不說廢楊廣立代王,而說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新皇帝楊侑即位,下詔:特賜李淵持黃鉞、持節,委以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晉封為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每日於虔化門辦理政務。晉封李建成為唐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為齊公。
攻下長安以後,關中基本平定,但尚有屈突通數萬軍隊在潼關與劉文靜相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