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四章 太子之位(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想和觀音婢親熱,卻被觀音婢用手攔住。
他失望地道,「阿婢是否又要與我談國家大事?」
觀音婢微笑道,「今天不談國家大事,我們就談這篇《樂毅論》,你覺得這篇《樂毅論》寫得如何?」
李世民道,「《樂毅論》是王羲之小楷中的經典之作,意藏筆端,揮灑由心,行筆如以錐劃沙,心中默唸文章,隨文中之意頓挫抑揚。」
觀音婢問李世民,「世民阿兄,你說說王右軍寫這篇字時,意從何來?」
李世民稍微沉思了一下,說道,「他的意,來自於對這篇文章的感悟。《樂毅論》這篇文章,本是由三國時夏侯玄所寫,論述樂毅攻打齊國時,該不該早些攻下莒邑、即墨二城。」
「王右軍在抄錄《樂毅論》時,被文章的內容所感染,所以抑揚頓挫皆流露於筆端。」
觀音婢微笑著問李世民,「世民阿兄對《樂毅論》這篇文章有何想法?」
李世民好像意識到什麼,對觀音婢道,「阿婢說話不算數,剛說好的不談論國家大事,你又讓我評論樂毅攻齊的得失。」
觀音婢道,「世民阿兄有沒有覺得,樂毅伐齊之事於當下實有借鑑之處。」
樂毅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他曾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燕昭王看重樂毅的才華,對他甚為器重,命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邑,都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就對莒邑、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略,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後來,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
燕惠王做太子時和樂毅有矛盾,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就對燕國施行離間計,造謠說,「樂毅不攻莒邑、即墨二城,是故意拖延時間,準備在齊國稱王。」
燕惠王對樂毅起了疑心,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害怕回國後被殺,便投奔了趙國。
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在即墨城下將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
樂毅本來可以滅齊的千秋功業,卻因君臣之間出現猜疑而功敗垂成。
如今觀音婢想借樂毅伐齊之事,勸說李世民理智看待太子的冊立。
她注視著李世民問道,「世民阿兄認為樂毅不攻莒邑、即墨二城,是對?是錯?」
李世民自幼便對樂毅伐齊之事瞭然於心,他當即答道,「假使燕昭王不死,假使燕惠王不對樂毅生疑,樂毅所做就是對的,他所做的是滅齊的長遠之策。」
觀音婢認真地道,「我覺得世民阿兄也不必過分看重太子冊立之事,而應考慮長遠之策。」
李世民看觀音婢嚴肅認真的樣子,抬手颳了一下觀音婢的鼻子,呵呵笑道,「阿婢確是與別人不同,有人勸我去爭太子,阿婢卻讓我不要去爭。」
觀音婢覺得立太子之事可開不得玩笑,假如讓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有當太子之意,馬上會心生芥蒂,兄弟之間便生出不睦來。
她見李世民一副笑嘻嘻的模樣,急道,「是誰勸你爭太子?你可不能讓任何人感覺到,你有爭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安慰觀音婢,「阿婢放心,我還沒有笨到隨處去說要爭太子的程度。」
「今日我去元帥府官署,劉文靜、長孫順德、段志玄問我有沒有爭太子的想法。我就給他們說,各自好好做自己的官,不要談論立太子的事,以免為自己惹來禍端。」
觀音婢點頭道,「就該這樣對他們說,要讓他們認識到爭太子是不可能之事。」
李世民接著說道,「劉文靜說如果太子之位定了大兄,我以後再想繼承大統就難了。我就問他憑什麼去爭,用什麼辦法去爭。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個可行的辦法出來。」
觀音婢嘆道,「劉文靜這人有膽略,智謀超群,就是太功利,有時太過心急,說不定將來會因此吃虧。」
李世民回到房中,本來是想和觀音婢溫存一番,內室之中,小夫妻打情罵俏才最有情趣,沒想到總是被觀音婢硬拉著談論這些國家大事。
而國家大事對於李世民來說,他在朝堂、官署中接觸得太多,回到家中他也想換換口味。
他耐著性子和觀音婢從《樂毅論》,談到太子的冊立,這時他想和觀音婢嬉鬧之心再起。
李世民見觀音婢接下來還要長篇大論的樣子,他急中生智要將觀音婢的話頭打斷。只見他將書案上的毛筆拿起,舉到觀音婢的眼前,笑道,「來,我阿兄給你畫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