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 天命所歸(第2/3頁)
章節報錯
那首童謠李淵早就會背,也琢磨了千百遍,可他怎麼也沒有琢磨出,哪個地方會應在自己身上。
李淵心中真希望這童謠應在自己身上,嘴上卻對唐儉道,「這道士也不過隨口說說而已,茂約不要當真。」
唐儉隔著炕幾,將身子向前探了探,對李淵道,「那道士走後,我將那童謠仔細研究了一番,終於有了新的發現,確實應在唐公身上。」
李淵聽唐儉說對童謠有新的發現,不禁心中一緊,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傾了傾,問唐儉,「茂約有何發現?」
唐儉問李淵,「唐公,你說小孩子識字嗎?」
李淵道,「除了世族富貴之家,民間小孩子識字的不多。」
唐儉深表贊同地道,「對呀,這童謠是流傳在市井民間的兒歌,童言無忌,是小孩子們順口唱出來的。他們唱的時候,哪裡會管是哪一個字,這字怎麼寫?」
「那些童謠的文字,只不過是有心人整理出來的罷了,只不過與流傳的童謠發音相同或相似而已。」
李淵點頭,「有這種可能。」
唐儉下了炕,走到書案前拿來紙筆,在紙上寫了幾個字,遞給李淵,「唐公,你看「桃李子,莫(浪)語」,可不可以這樣寫?」
李淵接過唐儉遞過來的紙箋,只見上面寫著「洮李子,冇浪淵」。
李淵看過,心中驚喜萬分。
「桃」和「洮」同音,自己祖籍隴西郡,那不正是洮水的發源地嗎?
「莫」和「冇」基本上發音一樣。
「語」和「淵」也是發音極其相似。
如果讓幾歲的孩童唱「桃李子,莫(浪)語」和「洮李子,冇浪淵」,又有誰能分清其中的區別呢?
唐儉看李淵手中拿著那張紙箋在出神,說道,「唐公,「桃李子,莫(浪)語」和「洮李子,冇浪淵」,是不是發音一樣?」
「是不是可以解成「洮水邊姓李的後人,沒有浪的淵」?合起來,是不是「李淵」?」
李淵回過神來,表情嚴肅地對唐儉道,「這事絕不可對外人提起,否則我李家就有滅門之禍。」
唐儉卻笑著對李淵道,「唐公多慮了,你乃是天命所歸,是死不了的。」
李淵心中仍有幾分不確定,「你要是理解錯了呢?或者是另指他人,朝廷要將我治罪,我李家豈不要含冤而死?」
唐儉勸道,「唐公如今手握重兵,掌有山西五郡軍政大權,有誰能輕易取唐公性命?」
李淵心中一想,確如唐儉所言,即使如今楊廣下詔要奪他軍權,他要不依詔而行,楊廣也拿他無可奈何。
唐儉向李淵獻策,「唐公如果廣招豪傑,北邊與突厥交好,向東收燕趙之地,渡河南下,叩關西進,佔據秦、雍之地,就可成就與商湯、周武一樣的大業了。」
經過唐儉一番勸說,李淵已基本上相信,自己就是童謠裡所說的天命所歸之人。
他對唐儉道,「我怎敢和商湯、周武王相比?如今天下正亂,出於私心我應當圖謀保全自己,出於公心則應拯救天下百姓,將來何去何從,你讓我好好考慮一下再說。」
隔了兩日,武士彠去見李淵。
他也是李淵所住別院的常客,十日之中,有五日要到李淵這裡。雖說李淵對武士彠還有防備之心,但卻不影響他作為李淵吃喝玩樂的夥伴。
武士彠是王威派來監視李淵的人,在這裡是公開的秘密,李淵經常拿這事和武士彠、劉世龍開玩笑。
武士彠和劉世龍曾多次向李淵表白,他們只忠於李淵,但李淵對他二人的話並不全信。
武士彠到了李淵這裡十分隨便,見了李淵也不施禮,李淵便招呼他坐到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