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兵權到手(第1/3頁)
章節報錯
自從楊廣召見之後,李淵再不敢邀人宴飲,日日認真當差辦事。
楊廣看到李淵整日小心謹慎的樣子,覺得當日那一番斥責還真起了作用。他見李淵將自己的話視作金口玉言,不敢稍有違背,對李淵越發信任。
李淵和李世民、觀音婢在耐心等待中,過了正月、二月。
三月,長孫無忌與華陰陸氏成婚,因李世民、觀音婢正在守孝之中未能參加。
李淵親赴崇仁里長孫無忌新居,送上賀儀,並向高秋娘致賀。他向高秋娘說了觀音婢近兩年的情況。當著高秋娘的面,李淵對觀音婢極力誇讚,感謝高秋娘為唐國公府培養了一個好兒婦。
三月中旬,楊廣下詔準備巡視太原郡。
李淵作為衛尉少卿,照例隨駕出行。
臨行之前,李世民、觀音婢祝李淵一路保重。
觀音婢徵求李淵的意見,此行是否帶上紫芙和青雁照顧生活起居?
李淵謝絕了兒婦的一番好意,對李世民、觀音婢道:
「此次到山西,極是關鍵,一切還是小心為好,別讓人看出我安於享樂,受不得征戰之苦。」
觀音婢贊同李淵的想法,
「還是阿爺考慮得周全。阿爺此去不要因兵權之事過分心急,我和世民阿兄在京中會耐心等待阿爺的好訊息。」
對於這次山西之行,李淵、李世民和觀音婢都滿懷期待,能不能獲得兵權,結果就在旬月之間。
此行也決定著,唐國公府準備舉兵起事,能不能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
三月底楊廣駕臨太原,四月西行至汾陽宮避暑。
當時,適逢盜賊母端兒在龍門作亂,楊廣問隨行的左衛大將軍宇文述和民部尚書樊子蓋,誰可領兵剿滅盜賊。
宇文述和樊子蓋怕楊廣屬意他們二人,兩人皆推薦李淵可以勝任。
楊廣以為不妥,理由是李淵素來只任文職,哪能領兵剿匪?
宇文述提醒楊廣,「陛下難道忘了「雀屏中選」之事,李淵乃是將門之後,年輕時就善騎射。此事陛下應該比臣等更清楚。」
楊廣依然心存顧慮,「李淵精通騎射,我心中清楚,可他未經過戰陣,如何領兵作戰?」
宇文述繼續向楊廣進諫,「盜賊乃是流寇,哪懂什麼戰陣?對付流寇最有效的就是精通騎射之人。」
在宇文述和樊子蓋的諫言下,楊廣終於同意由李淵領兵剿匪,他問宇文述,「大將軍,你看從何處調兵,交由李淵統領。」
宇文述連忙推託,「從旁處調兵,遠水解不了近渴。臣有一策,可解燃眉之急。」
楊廣問宇文述,「大將軍有何良策?」
宇文述建言,「陛下可拜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授其奉詔任命、罷免兩郡文武官員之權。命李淵就近調集地方府兵剿匪,地方文武官員哪個敢不從?」
楊廣認為宇文述之策可行,也不徵求李淵的意見,即刻下詔:
擢衛尉少卿李淵為右驍衛將軍,拜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承製黜陟選補郡縣文武官員,發山西、河東兵討捕群盜。
李淵接詔之時,看著有些不太情願。
楊廣對李淵道:「你是否不願擔此重任?你是朕的從兄,危難之時,當思為朕分憂。」
李淵心中有一萬個願意,但是惶恐道,「微臣是怕剿匪責任重大,李淵恐難勝任。」
楊廣勉勵李淵,「朕拜你為慰撫大使,即知你能勝任,切不要妄自菲薄,只要盡心,朕相信你能將事情辦好。」
在楊廣的勸勉下,李淵只得領詔,從此成為手握山西五郡生殺之權的慰撫大使。
所謂山西五郡是歷朝慣常的稱呼,包括太原、西河、馬邑、河東、雁門。
接到楊廣詔命,李淵辭別楊廣,離開汾陽宮,帶領親信隨從直赴河東郡鷹揚府。
河東郡鷹揚郎將孫樑棟指派,河東郡府兵校尉丁佔魁負責徵召剿匪兵馬士卒。
丁佔魁如今已改任,河東郡河東郡鷹揚府騎兵校尉。
楊廣徵遼東這幾年,丁佔魁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