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以退為進(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就有種看著價值連城的珍寶,卻不敢伸手去拿的感覺。
在李淵和李世民、觀音婢的謀劃之中,已充分考慮到這種情況,李淵心中已有了應對的辦法。
他向楊廣推薦宇文述,樊子蓋、裴蘊、來護兒、衛文升五人,作為領兵進入的人選,並向楊廣陳述推薦這五人的理由。
「他們五人皆是能征慣戰之臣,在平定楊玄感叛亂之時皆功不可沒,他們之中任何一人領兵進入山西都將無往不勝。」
李淵推薦的五人,都是楊廣信任的大臣,也是楊廣心中的人選。
他也正在考慮,選他們之中的哪一個人最合適。
李淵按楊廣心中所想進行推薦,楊廣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一是認為李淵心中無私,二是認為李淵能和自己想到一處,確實見識不凡。
但楊廣卻沒有想到,這個位置是李淵心中所想。
楊廣聽過李淵推薦的人選,對他道,
「這幾人也是朕心中所想,朕還要再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詳作商議之後再作定奪。」
到了此時,李淵此次覲見楊廣的目的已全部達到,不便在宮中多作停留,就向楊廣告退,離開萬春殿。
可能有人會問,李淵不是想獲取領兵進入山西的兵權嗎?他明明是推薦了其他人,怎麼就說,李淵達到自己的目的了呢?
這就是李淵和李世民、觀音婢謀劃的巧妙之處。
李淵向楊廣推薦的五人,的確是楊廣心中所想。楊廣也想從這五人之中,選一人來平定山西匪患。但這其中,楊廣有一點沒有考慮到:這五人願不願去?
那麼這五人之中,有沒有人願意進入山西剿匪呢?
答案是,沒有人願去,沒人願去做這出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楊廣連年征討遼東,大臣們已是身心疲憊,都想安心過幾天舒心日子。
入山西剿匪,不比征討遼東。這些能征慣戰的將軍,擅長的是兩軍對陣,攻城拔寨。對於剿匪,卻沒有必勝的把握。
那些盜賊都是亡命之徒,他們流竄作亂,居無定所,能打則打,打不贏就跑。山西地形複雜,盜賊見抵不過官軍,就會隱匿山中不出。官軍跟著追剿,往往是疲於奔命。
所以進入山西剿匪,不但不可能建功立業,還有可能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這些心腹重臣更加顧忌的是,一旦離開朝堂到了山西,就少了和皇帝的來往,感情上會有所疏遠,稍微有點閃失,遭政敵參劾,就會難以自辯。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到山西剿匪,雖有兵權,卻無兵可帶,如今全國盜賊蜂起,各處都需要出兵剿匪,朝廷根本無兵可派。
領命到山西剿匪者,要到山西自己組建軍隊。
可是隋朝征討遼東多年,天下苦戰事已久,楊廣第三次徵遼東時,所徵兵士多是半路逃亡。
連皇帝打仗都徵不到兵,僅靠一個有名無實的兵權,想在山西組建剿匪軍隊,實則是難如登天。
所以說,入山西剿匪是出力不討好的苦差事,那些朝廷重臣誰也不願意去。
李淵推薦的這五個人,都是楊廣極為依重的人,在楊廣那裡說話的分量很重。他們自己不想去,自然有千萬條理由為自己開脫,然後再向楊廣推薦新的人選。
楊廣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也只有接受這些朝廷重臣的推薦。
那麼,李淵為何能料定,這些朝廷重臣新推薦的人選是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