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急著想知道,長孫晟在《北塞札記》中有關應對突厥的策略。

李淵的目的,是要借楊廣對長孫晟的器重,近一步贏得楊廣的信任,就將長孫晟在《北塞札記》中所說,一一進行轉述。

「長孫將軍認為,對付突厥要打拉結合。」

「對犯大隋邊境者,應派善騎射者予以剿滅。」

「對突厥可汗要恩威並施,一是要讓其懾於天朝強大;二要幫其解除危難,對可能威脅突厥可汗地位的人,可吸引其到我大隋做官。」

「我大隋文物鼎盛,物產富饒,與其在塞北受風霜之苦,哪比得上到大隋做官?有才之人必渴望接受陛下的恩澤,對到內地做官趨之若鶩。」

「這些人到內地赴任之時,定是攜家帶口,帶上奴僕。這樣一方面會減少突厥的人口,另一方面會減小對突厥可汗地位的威脅。」

楊廣認真聽完,對讓突厥人來內地做官有一個疑問,

「難道我大隋就不怕他們在境內作亂嗎?」

李淵仍按照長孫晟書中所說答道:

「這個陛下倒不必憂慮,這些到大隋做官之人,離開突厥就失去了根基,沒有了部眾和族人的支援,誰敢輕舉妄動?」

楊廣微笑點頭,「確實是這樣。長孫將軍所說實在是好謀略。」

說過突厥之事,楊廣又主動和李淵談起,山西盜賊魏刀兒生亂之事。

「從兄對掃除山西盜賊有何看法?」

希望獲得山西的兵權,是李淵今日見楊廣的真正動機。聽楊廣提到山西,他幾乎難以抑制心中的激動。

李淵依然裝作低頭沉思,藉機穩一下心神,重新整理一下思路,以防關鍵時刻出現疏漏。

待心中平靜如水,李淵方才沉穩作答。

「山西盜賊乃是我大隋心腹之患,如果任其坐大,將來恐將動了國家的根基。」

作為皇帝,楊廣深知山西的重要,他點頭同意李淵的觀點,

「朕也是這樣認為,與其它盜賊作亂不同,山西離京畿太近,又是通往塞北的必經之路。一旦群賊坐大,不但無法降服突厥,還將危及關中京畿之地。」

李淵依據山西形勢,向楊廣建議,

「陛下當派心腹干將,能征慣戰之臣,帶兵進入山西,向北打擊突厥,向南掃平匪患。」

楊廣也想按李淵說的去做,但卻有他的難處,

「如今遼東戰事方息,山東不靖,數處盜賊作亂,朕雖有心平定山西,但苦於沒有合適的人選。」

在李淵和李世民、觀音婢的謀劃中,李淵必須成為進入山西剿匪之人,這樣才能掌管山西這個戰略位置的兵權。

在山西站穩腳跟以後,即可以山西為根基,南下可扼黃河險要,易守難攻。時機成熟,即可渡過黃河,叩關西進奪取關中。

只要佔領關中和山西,即可俯視中原,東出函谷關掃平各處叛亂,天下可定。

獲取山西兵權,雖然是李淵和李世民、觀音婢心之所繫,但卻不能主動向楊廣索要,需要楊廣心甘情願授與。

目前的情況是,對於山西兵權,李淵想得到,卻不敢向楊廣討要。

這種境況確實讓人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