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驚人之舉(第2/3頁)
章節報錯
「微臣謝陛下不治罪之恩。但臣雖有罪,犬子建成卻有心,他依陛下詔令行事,蓄養眾多馬匹。我也是這次回河東之時才知道此事。於是心中慶幸終於有了可以報效朝廷的機會。」
「微臣今日覲見陛下,就是想將這些馬匹獻與朝廷。」
李淵曾多次在竇氏夫人的勸說下,向楊廣獻過寶馬。
楊廣從小就知道,唐國公府有養馬的習慣。他心想你唐國公府多年來受朝廷恩惠,獻些馬匹也是應該的,不管多少,也算是有這個心意。
他滿是讚許地對李淵道,「從兄心中能夠想到為朝廷分憂,朕心甚慰。不知從兄打算獻多少馬匹?」
李淵欠身望著楊廣,「還望陛下不要嫌少,也只有區區兩千匹。」
楊廣面現驚異之色,不相信地再次問道,「多少?」
李淵平靜地回答,「只有區區兩千匹。」
這次楊廣總算聽清,李淵要獻戰馬兩千匹。
他心中感到十分驚愕,兩千匹戰馬可不是個小數目。
如果不說專門的騎兵,十萬人的軍隊,所有的戰馬加在一起,也沒有兩千匹戰馬。
在那個命如草芥的時代,馬比人貴,每匹值十萬錢。
對於普通人家來說,幾家庶民百姓的所有財產,也沒有一匹戰馬值錢。
李淵一下就獻出戰馬兩千匹,不得不讓楊廣感到吃驚。
楊廣不禁感嘆,李淵是真和他一心,是在真為他分憂,在關鍵時候還是自己的血脈之親能設身處地為他著想。
他心中陡然生出一種負疚感,覺得這些年確實有點虧待了李淵,以後有了重要的事情看來還得重用他,依重他。
在禮部尚書楊玄感、兵部尚書斛斯政,相互勾結叛亂之後,楊廣對朝中大臣猜忌日重,讓他信任的人越來越少。
看來還是像李淵這樣,把家族的命運和朝廷的命運,連在一起的皇親貴戚更可靠一些。
他們是靠朝廷的庇佑,才能保住自己家族的榮華富貴。沒有了大隋,哪裡還有他們唐國公府?
所以只有他們才會和朝廷一心,拼了命也要保大隋江山永固。
對於李淵來說,獻出兩千匹馬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說出這個數字時,連他自己都覺得有割肉之感。.
這兩千匹馬可是他準備以後舉兵起事的本錢。
當李民世和觀音婢提出,向楊廣獻出兩千匹馬,作為贏得信任的敲門磚時,李淵很是心疼。
他懷疑這賭注壓得是否有些太大,如果這兩千匹馬換不來楊廣的信任,得不到想要的兵權,不但這些馬打了水漂,唐國公起兵舉事的打算也沒了指望。
當時,觀音婢就問李淵,對她和李世民拿出的方略有沒有信心。
如果對方略有信心,就不要猶豫,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去實施。
如果對方略沒有信心,就繼續商討,拿出更好的方案後再說。
做大事要謀定而後動,沒有思慮周全,就不要輕舉妄動。
定了的事就要有信心,不能邊做邊三心二意,心中不定,就不會將事情做好。
在商議方略的時候,觀音婢問李淵,如果拿不到兵權,他有沒有信心成功舉兵起事?
李淵搖頭,如果不能取得兵權,成功舉事的希望十分渺茫,貿然舉事,等於自尋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