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看到李淵瑟瑟縮縮,一副卑微奉迎的模樣,他對李淵生出可憐之意,安慰他道,

「嫂夫人雖不幸故去,但從兄身體依然康健,不應因此萎靡不振,當重振精神,多為朝廷做些事情。」

李淵想起元霸不幸早夭,不禁悲從中來,老淚縱橫,嘆道,

「不是微臣萎靡,而是近兩年總是感覺心力不濟,做起事來有些力不從心。縱是有心為陛下分憂,卻無力衝鋒陷陣,上場殺敵。」

他說著用衣袖拭了拭臉上淚水,接著說道,

「這幾日我在病榻之上也是輾轉反側,深感有負皇恩,有愧於朝廷,想著以這苟延殘喘之體為朝廷盡些餘熱。」

楊廣見李淵如此恢心喪氣,心中有些不忍,畢竟他是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從兄,兩人幼時關係很好。現在看他這個樣子,楊廣不禁生出悲憫之心。

他將手中奏摺放下,聲音柔和而親切地勸慰李淵,

「大隋人才濟濟,朕也無需從兄為朝廷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你只需將本職做好就行。」

李淵聽楊廣安慰自己,面現感激之色,

「依微臣之能,得以在朝堂立足,全賴陛下與姨母的全力維護。沒有大隋江山永固,微臣哪能安享榮華富貴?但空食朝廷俸祿,微臣心中總是不安。」

「前段時間回到河東,微臣才知也可為朝廷效微薄之力。」

楊廣看到李淵感恩戴德的模樣,心中想道看來這位從兄還算識相,知道他李家的榮華富貴靠的全是楊家。

人都是有感情的,也都是念舊的。有共同的經歷,就有更多的話題,透過聊共同的話題,便可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提起親情,楊廣就想起小時候和李淵一起玩耍的往事,想起少時一起出遊。

那時候楊堅還不是皇帝,楊廣和李淵是身份地位平等的從兄弟。沒有地位的差別,相互之間的感情就更真摯一些。

後來,相互之間身份地位不斷髮生變化。

楊堅篡周自立之後,楊廣先是成為晉王,後來成為太子,最後登基為帝。

而李淵雖是貴為一品的唐國公,但所任實職從正六品的千牛備身,混到現在年屆五十,還只是正四品的衛尉少卿。

如今兩人的地位已是天差地別,相互之間的感情也不再如少時那般親近。

如今,李淵以弱者的身份出現在自己面前,又提起獨孤皇后的愛護,那種救世主般的優越感,讓楊廣感到舒心和享受。

聽說李淵要感恩圖報,準備為朝廷效微薄之力,楊廣並未放在心上。臣下向他說之樣的話,是司空見慣的事,他已經聽得太多了。

對朝中大臣來說,「為朝廷效微薄之力」是他們的口頭禪,楊廣對這些說詞從未當真。

楊廣今天聽李淵也這樣說,就隨口問道,

「從兄回一趟河東,可是想出了好的治國良策?」

李淵正襟危坐,神色謙恭地問楊廣,

「陛下可記得曾經下詔,令天下富戶養馬以供兵役?」

楊廣若有所思,微微點頭,「是有此事。」

李淵自責道,「但微臣當時沒有領會陛下苦心,因隨駕征討遼東,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按律應當治罪。」

楊廣顯得十分寬容,和顏悅色寬慰李淵,

「從兄隨駕出征,哪有時間去養馬?朕不會因這事追究於你,從兄只管放心。」

李淵扶案叩首,面現阿諛諂媚之色,討好地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