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楊玄感起兵事敗,李世民曾進行過深入的思考,就將自己的想法說給李淵聽。

「楊玄感兵敗,確實是準備太過倉促。」

「一是地點選擇不當,在中原起兵,無險可據,無堅可守。」

「二是準備不足,數萬兵卒,未備齊盔甲、軍械。」

「三是兵卒皆是烏合之眾,未經過戰陣,面對官軍不堪一擊。」

「四是楊玄感不懂用兵,未能迅速脫離中原險地,佔據關中。」

李淵見李世民分析皆中要害,心中不免又驚又喜。他沒想到,剛剛十六歲的李世民,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見識。

在驚喜之餘,李淵又不禁有些氣餒。他無比痛心地向李世民擺出眼前的現實,

「和楊玄感相比,我們的準備仍然相差很遠,甚至都不及楊玄感萬一,現在想想將來起兵舉事,總有痴人說夢的感覺。」

李世民見父親沒了起兵舉事、奪取天下的勇氣,就想重新燃起他的希望之火。他充滿信心地給李淵鼓勁,

「我看未必,只要我們精心籌劃,定會找出可行之策。不知阿爺是否還記得,岳父大人去世前,曾讓你想辦法獲取兵權。」

李淵滿懷失望,無可奈何地道,

「我怎會忘記你岳父臨終時的交代?但我如今是四品文官,負責宮中禮儀、祭祀。如何獲取兵權?」

他接下來的一句話,更是將獲取兵權的路全部堵死。「當下楊廣猜忌甚重,如果向他提出要掌兵權,估計性命即刻不保。「兵權」這兩個字,在他面前沒人敢提。」

觀音婢見李淵一副灰心喪氣的樣子,心中在想,自已《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學成之後,仍無真正派上用場,何不趁此機會試上一試?

她深信《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有改天換地之能。

李淵說沒人敢在楊廣面前提「兵權」兩字,觀音婢就接著李淵的話說道:「阿爺,我覺得這世上沒有絕對不可行之事。再難的事,只要經過深思熟慮,都可找出對策。」

見觀音婢口出此言,李淵心道,又出了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但觀音婢是他的兒婦,他又不便出言責備。李淵只好順著觀音婢的話問道,「阿婢難道有好的辦法?」

在李淵和李世民交談之時,觀音婢就在邊聽邊進行思考,是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她才突然插言,說出那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話。

現在見李淵發問,觀音婢不怯不戰,沉穩回答李淵的問話,

「我覺得做這事要先易後難。」

「想獲取兵權,要先獲得楊廣的信任。」

「獲得楊廣的信任之後,可以想辦法讓他授與兵權。」

「獲取兵權之後,可以剿賊為名,公開擴充軍力,也可以鍛鍊軍隊的戰鬥能力。」

「在擴充軍力的過程中,就可以做各種起事的準備,這些都可以剿賊的名義去做。」

「等勢力不斷壯大,可以雄居一方的時候,朝廷再想敕奪就由不得他了,逼得緊了,就即刻起兵。」

李淵本來以為,觀音婢不會有什麼有用的見解,但聽她說要先獲得楊廣的信任之後,就開始仔細傾聽。

竇氏夫人在世時,就一再勸說要獲得楊廣的信任。後來按她說的去做,李淵才被調回京中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