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了規矩會惹人笑話。我們與其在此左思右想,不如順其自然。」

高儉見高秋娘自己拿了主意,而自己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耐心等待河東的訊息。

沒過幾日,長孫無忌突然回京。

他帶回了莊上剛挖的山藥,和當年的新米。

拜見過外祖母,長孫無忌和母親、舅父在內院前廳敘話。

言談之中,又說起觀音婢和李世民的婚事。

高秋娘和高儉都流露出焦慮之色。

長孫無忌安慰舅父和母親,

「楊廣剛剛駕返東都洛陽,大軍新敗,群臣人人小心謹慎,估計唐國公未敢告假返回返河東。」

「如果明春唐國公和夫人都要隨駕赴遼東,定會設法考慮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婚事。」

長孫無忌一提起李建成,高秋娘倒不再焦急。

她對高儉說道:「李建成比世民大上十歲,至今尚未成婚。」

「聽說與他有婚約的鄭觀音,比阿婢還要大上兩歲。」

「國公府不可能一年辦兩宗喜事,即使操辦婚事,也先是考慮長子李建成。」

「世民和阿婢的婚事,再往後推上兩年也有可能。」

「我想,國公府一直不提世民和阿婢的婚事,並非有什麼變化。」

「只是因為要先考慮長子李建成的原因。」

高儉認為高秋娘說得有理。

「阿妹說的確實有道理,因為李建成的原因,是不到考慮世民和阿婢婚事的時候。」

「我們也不要空自著急,只需要耐心等待就是了。」

「等辦過了李建成的婚事,過個一兩年自然會商議世民的婚事。」

「到那時,阿婢的年齡還不算大。」

說到這裡,高儉又有了新的想法。

他對長孫無忌道:

「對了,無忌,你不是和世民很要好嗎?為何不給他去封信,私下打聽一下?」

「我們說這麼多,都是猜測,還不如你問世民一下,也算是個準信兒。」

李世民明明已經告訴長孫無忌,明年年初他要和觀音婢成婚。

但長孫無忌好像在故意隱瞞。

他見到母親和舅父,看樣子並沒有打算要把這個喜訊告訴他們。

長孫無忌裝作很認同的神情,贊同高儉,

「舅父的這個想法很好,明日我回到莊上就給世民寫信。」

「私下問一問世民,唐國公和國公夫人對他二人的婚事有何打算。」

三個人談著觀音婢的婚事,長孫無忌很自然地把話題轉到了觀音婢的身上。

他笑著問母親高秋娘,

「我回來這麼久了,為何也不見阿婢出來迎接一下?」

「是不是把我這個四兄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