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乃的事,對長孫晟來說一直是一塊心病,現在處於兩難境地,不好抉擇。

漢王楊諒以後的命運和長孫無乃的命運,以及長孫家族的命運息息相關。

從秦王楊俊憂鬱而死,故太子楊勇、蜀王楊秀被貶為庶人的情況來看,漢王楊諒的命運也不被看好。

要不被貶,要不造反,這是漢王楊諒最有可能要走的路。

如果漢王楊諒被貶,就要看太子楊廣給他羅織一個什麼罪名。

要是罪大,就會牽連許多人,長孫無乃必在其中。

如果漢王楊諒造反,長孫無乃假如不依從,必將被楊諒當即處死;假如跟隨楊諒造反,那麼長孫無乃就是幫兇,可能會連累長孫家族被抄家滅族。

長孫晟想盡早將長孫無乃調離幷州,但需要尋找機會。

如果操作不當,引起漢王楊諒不滿,現在他大權在握,有可能做出對長孫無乃和長孫家族不利的事來。

好在皇上身體依然康健,他非常喜愛最小的兒子楊諒。

長孫晟認為,皇上在世時,漢王應該不會有事。所以長孫無乃的事也不急於一時,兩三年內能辦妥就行了,可以暫時緩一緩。

這些事長孫晟不想和夫人多說,怕引起她心中不安。

高秋娘沉浸於夫君在家的快樂之中,每天臉上都漾著笑容。

她所關心的還是兒子和女兒的教育,希望他們以後在學業和人格發展上,能夠適應這個你爭我奪的世道。

父母的翼護再安全,但終有老去的時候,要想在相互傾軋、沉伏不定的家族競爭中生存,還是要靠他們自己。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要讓孩子們認識到人性的險惡,世事的艱難,就必須把他們放到現實世界之中,讓他們親身去體會、去感悟。

長孫晟不在家的日子,高秋娘很少出門,長孫無忌和觀音婢也很少走出府門。即使偶爾出府,也多是在京城之中,兩個孩子長這麼大,活動範圍超不過方圓十里。

在孩子的心目中,只有京城的繁華和府中的盛景,以為這些都是理所應當之事。

他們自認為是家中的寵兒,是天之驕子,衣著錦繡,呼奴使婢,稍有不順便會哭叫吵鬧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哪裡知道,這榮華富貴得之不易。

哪裡知道,稍有不慎,自己的人生命運,可能會淪落到連這些奴婢都不如。

高秋娘建議讓孩子們出去走走,讓他們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

長孫晟十分贊同夫人的意見,趁自己剛回京,還沒有新的差事分派下來,就商量著帶長孫無忌和觀音婢,到終南山下的城南莊園住一段時日。

時間定於十一月下旬。

只所以選在這時候,也是為了讓兩個孩子體驗一下窮苦佃農們冬天怎樣生活。

長孫晟安排肖長慶提前把莊園收拾好。

奴僕們也提前出發,到城南莊園準備好日常起居應用。

到了起程那天,只有高秋娘、長孫無忌、觀音婢和丁娘子、玉菡五個人坐了犢車,長孫晟和兩個貼身隨從騎馬跟隨。

長孫將軍府城南莊園離城三十里。

一行人上午出發,走走停停,由於犢車走不快,直到下午申時才到了莊前。

莊園長寬各有二百丈,四周挖有十丈寬的護城河,大門朝南,裝有吊橋。莊內有管事、莊丁平時守護。

長孫晟一行到達時,城南莊園管事劉長喜,已開啟莊門,放下吊橋,在莊前等候。見到長孫晟等人到來,劉長喜帶人忙磕頭迎接。

正對莊門,是一條五丈寬的黃土路。

路兩側各種著兩排黑槐樹,每棵都有一尺來粗,看樣子已生長了不少年頭。

黃土路盡頭是一個圓形花壇,花壇後面是一座青磚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