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象國國王絕對不是一個稱職的國王,雖然國家也算強盛,但其執政能力和威信有很大問題。

事實上百花羞公主還是很瞭解自己的父王的:

“我父王不是馬掙力戰的江山,他本是祖宗遺留的社稷。自幼兒是太子登基,城門也不曾遠出……”

一個城門都沒出過的人,怎麼體恤民情?而且明明提前有了心理準備,但見到唐僧變成了虎,還能嚇得魂飛魄散,這國王怎麼跟李世民比?

其實寶象國國王還算有自知之明,等到後面的烏雞國,就一言難盡了:

烏雞國國王最大的問題,就是剛愎自用,太自以為是,文殊菩薩不過是變成個沒落和尚。就算是他話多,確實討人厭,趕走了便是,為什麼非要把人家浸在水中三天三夜呢?

人家李世民就不這樣,觀音菩薩也是變成一個狂妄的和尚,明知道大唐的人不怎麼信佛,還以那麼貴的價格賣袈裟和錫杖,連過路的和尚都諷刺她:

“這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

人家李世民就不這樣,卻能禮遇遇到的和尚,而且他的這種性格,朝中的大臣都知道:

“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

事實上,等到丞相拉著觀音菩薩變化的這兩個和尚進宮後,李世民真的是大喜,親切地跟她交談,詢問這兩件寶物。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烏雞國明明離大唐很近,但是他們對大唐的瞭解卻非常薄弱,甚至不如後面的幾個國家。

比如唐僧碰到了烏雞國王子,唐僧說我們有寶貝,烏雞國王子就是一臉鄙視的樣子:

“你那東土雖是中原,其窮無比,有甚寶貝,你說來我聽。”

當然,這裡面也有如來佛祖刻意宣傳的成分在裡面,畢竟西牛賀洲才是人人固壽,不貪不殺嘛。

後面的車遲國跟烏雞國犯了同樣的毛病,國內人才凋零啊,自己培養不出像樣點的人才,國王又無能。於是只能信任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道士,還委以重任,甚至於自己被道士推井裡了,身邊竟然沒人看到!

谷唏

好歹烏雞國國王后來醒悟了,求助唐僧,還培養了太子,最終除掉了妖魔。車遲國就有點慘了,國內沒人才,三位大仙被孫悟空坑死了後,國王很無助:

“卻說那國王倚著龍床,淚如泉湧,只哭到天晚不住。”

等到了女兒國這裡,親大唐的跡象就非常明顯了,聽說唐僧還是御弟,不僅禮遇有加,連國王都要嫁給他。

當然,女兒國畢竟全都是女人,自己實力太弱,就想抱個大腿,畢竟總是給國王同樣昏庸的祭賽國進貢,心裡不甘。

可惜,好事被蠍子精攪和了……

祭賽國國王也非常昏庸,他甚至都不知道其他國家為什麼給自己進貢?

當時唐僧其實也有這個疑問,難道祭賽國國王賢明,文武百官又賢良,甚至比大唐都好?

“既拜為上邦,想是你這國王有道,文武賢良。”

當然不是啊,周邊四國之所以給祭賽國進貢,並非是怕他發兵征討,而是因為他這個國家有佛寶舍利會發光。

但很明顯,祭賽國國王很昏庸,他並不知道金光寺為什麼會發光,不然他也不會在舍利子丟了後,不去找失物,卻以為是上天在怪罪:

“眾公卿奏上國王,不知天公甚事見責。當時延請道士打醮,和尚看經,答天謝地。”

道士打個醮,和尚看個經,那佛寶舍利就能回來,未免太天真了吧?

等到後來國王竟然要發兵征討四國,被眾臣勸住後,才明白原來是舍利子丟了,隨後書中評價他就是昏君:

“這兩年外國不來朝貢,我王欲要征伐……昏君更不察理。”

朱紫國更慘,偌大個國家,竟然連個像樣點的大夫都找不到。國王不過是驚嚇過度,並非什麼相思病,而是不消化,畢竟當年被噎了一塊糯米飯在嗓子裡,後來吃了孫悟空用馬尿配的瀉藥,就好了:

“不多時,腹中作響……有兩個妃子,將淨桶撿看,說不盡那穢汙痰涎,內有糯米飯塊一團……”

而且明知道愛妃被妖怪掠走了,竟然跟寶象國一樣,也沒有一名武將敢於去營救愛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