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毫無疑問(第2/2頁)
章節報錯
事實上,玉帝根本不是一個道教神祇。在任何道教理論中,最高神祇都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根本沒有什麼“玉皇大帝”。至於說什麼玉帝是道教四帝(其實道家更常用的稱謂是“四御”)之一,位於三清之下,就更是謬以千里。還人說玉帝最初是道教“六帝”之一,後來巧妙地將六帝變四帝,自己“脫臣為君”,翻到了三清之上,所以才有《西遊記》中的一系列鬥法。此說頗得宮鬥陰謀大戲之精髓,但《西遊記》絕無此說,請不要脫離原著,臆造概念。
所謂玉皇大帝只是一種樸素的民間神話,是以華夏皇帝為原型構建的一個人格化神祇,不屬於任何宗教。那既然是皇帝,請問在中國古代政治體系中,有高於或平行於皇帝的角色嗎?
這很明確地將佛道神仙以及一些散仙同列於玉帝的臣子行列,君臣關係非常清晰。《西遊記》的設定其實完全是明代朝廷(含後宮)架構的對映。
玉帝是整個宇宙的皇帝,天庭是他管理宇宙的行政體系。道教是天庭最強勢的一個政治派系,幾乎壟斷了天庭所有要職。佛教是一個公職方面相對弱勢的政治派系,只有如來、觀音等寥寥數人象徵性地在天庭佔個五老虛銜,但和玉帝私人關係更親暱。
這就相當於明朝皇帝是國家君主,朝廷是管理國家的行政體系,文官(科舉進士)幾乎壟斷了朝廷所有清要職位,皇親國戚、太監、宮妃、錦衣衛等私臣和皇帝私人關係更親暱,但很難獲得清要公職,只象徵性地有寥寥數人掛幾個四、五品的虛銜。搞清了這個定位,就不難看穿《西遊記》所寫西天取經這個大工程的本質是在諷刺某些皇帝扶植私臣對抗公權的齷齪行為。
也許您一時還難以接受,因為自《西遊記》出版以來——確切地說是86版《西遊記》播出以來,您一直認為佛教是很正面、很光輝的形象,怎麼突然和歷史上不那麼正面的弄權內臣扯上關係了呢?更可怕的是最後佛教贏了呀,贏了的怎麼可能是壞人!您可能真的得放下某些慣性思維,用更客觀的心態和我一起來看看這本明朝官場筆記。當然,玉帝、道家、佛教都找到了現實對應角色。
第七點,明中後期人類社會形態、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比淨壇使者的飯量還大!一部經典的,不能僅限於陰謀詭計、勾心鬥角,還要勾畫出一個時代的社會形態特徵,市面上的快餐閱讀很少能達到這個水準,所以唯有《西遊記》堪稱經典。
作為一部以個人奮鬥為線索的官場,其對映的官場用人機制自然是核心問題,《西遊記》透過道教和佛教不同的成仙法則來體現這個問題的劇烈衝突。《西遊記》反覆提及道家成仙的正統法則——“金丹大道”。此語源自東晉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葛洪的《抱朴子》:“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
意思是人的命運在於自我修煉,而非上天恩賜。歷代道家不斷豐富、完善、發展這個觀點,本質上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意識形態在本土宗教思想領域的反映。很多道觀裡的對聯寫道:“舉念邪奸,任爾燒香無益;誠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表明華夏人人認為,要獲得人生的成就應有一個客觀標準,透過自身努力去達到這個標準而不是向權貴祈求恩賜。
這個標準的具體形式就是越來越客觀嚴格的科舉考官制度,中國人只要勤學苦讀,考上什麼功名相應地就能當什麼官,無須向任何人祈求。
但道教可以說是人類宗教的一個異類,包括佛教在內的絕大多數宗教都宣揚神明完全掌控了所有人的命運,所以人們獲得美好命途的方法是賣力地獻媚於神明,祈求恩賜。取經團最終果證靈山,如來口封取經團成員為佛、菩薩,完全由他一口說了算,淨壇使者不服,但哪裡說得過他?至於那些自我修行的,雖然道行比取經團(尤其是唐僧)不知高了多少倍,但無緣見得佛面,又到哪裡去找菩薩來當,只能在凡間當妖怪。
第八點,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預言
作者以現實之外的神話形式,對人類社會的現實發展趨勢做出了一個重大預言。
在華夏的傳統中,士大夫必須代表全天下最普遍的公義,絕不容許公然結黨營私,作為天下共主的皇帝,更要秉公管制好這些人。然而晚明“閹黨”“東林黨”“齊黨”“楚黨”“浙黨”粉墨登場,朝廷中明確代表某派私利的利益集團嶄露頭角。這些利益集團不能明說自己代表某個集團的私利,須得披著為國為民的外衣,掩蓋為某集團謀私的真實目的,這就需要將自己吹得天花亂墜,甚至將自我吹噓形成一套看似高深莫測的理論,才能騙到善良的百姓來信仰自己。
《西遊記》名為取經,實則多次譏諷這經的虛偽無用,根本不能救苦救難,唯一作用只是騙取無知的百姓落入自家利益盤子而已。
皇帝按理說很不喜歡有政治集團來威脅皇位,至少應該抑制,但晚明皇帝為了擴充私權,不惜扶植某些集團,自以為可藉此形成各個集團的相對均勢,自己居中協調,讓大家都爭相來巴結自己。如此玩火必然只能葬送江山,到最後各派勢力鬥爭不息,皇帝也無法協調,終致亡國亡天下。
《西遊記》中的道家、佛教、地仙、散仙、龍族、凡人都是或明或暗的政治派系,他們在玉帝的默許甚至暗示下明爭暗鬥,李春芳正是以此作出了一個重大預言——他身後將會出現一種新的政治形態:利益集團不再羞羞答答,而將以正式的組織形式登上政治舞臺,以類似“傳經”的形式推廣包裝自己的學說,騙取人民跌入自己的利益盤子。
而皇帝,甚至朝廷,儘管名義上的地位更加鞏固,但實權也更虛化,只能成為各個集團爭權奪利的平臺。當然,李春芳沒有預料到歷史程序會被清軍入關這個偶然事件打斷,但他已經無愧為一位偉大的儒學家、思想家、公共管理學家,一位優秀的公務員、行政事務操作員,他更看透了萬卷青史,勘破了萬丈紅塵,將自己拔出了歷史的長河,所以才能用俯瞰天下的視角一覽無餘。
最後我們要心懷謙遜看西遊。
也有一些朋友堅持認為《西遊記》就是個少兒神話故事,反對從其他角度“過度解讀”,對於這類分析解讀往往只用一句“作者自己都沒想到”就輕輕帶過。
但祝守一認為這恰是一種傲慢的態度,《西遊記》的邏輯鏈條極其嚴密,只有作者有意寫來而我們還沒看懂,絕對沒有作者無意構築而機竅自成的。本書不但不是過度解讀,相反,就連本書也只能帶您窺見《西遊記》的門徑,其真實內涵還有待您繼續發掘。
同時,《西遊記》雖然暗喻了明朝的現實歷史,但它畢竟是,不是正史。作者只是將古往今來官場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作為靈感源泉,而不是用去複述這些史實。中很多角色情節能在歷史上找到大致對應,但絕非精確制導,我們也不要試圖將每個細節都在歷史上找出精確對應。
比如我們說玉皇大帝暗喻了嘉靖帝,其實他身上也不乏成化、隆慶、萬曆帝的影子。再比如我們說如來佛祖暗喻了明朝太監頭子,那具體是劉瑾、馮保還是魏忠賢?太上老君暗喻了明朝宰相,那是嚴嵩、徐階還是張居正?這個問題不必太過精確化,否則就落入文學欣賞的下乘了。
所以祝守一覺得,這本書是毫無疑問的佳作就是了。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尋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傳人 八零書屋查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