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點,在結構上,西遊作者更是別具匠心,結構精巧,大膽。

古典的結構一項為人詬病,確實,古代文人把當作遊戲之作,寫著玩而已,有的古典連平鋪直敘都做不好,比起來《金瓶梅》、《紅樓夢》的結構已經讓人驚豔,就連《水滸傳》的結構,也常常是武十回,魯十回的,比較生硬,話本、評書的痕跡很重;

《三國演義》的結構就有意思了,曹操、諸葛亮兩個男主寫死後,羅貫中恨不能一筆結束後三國,姜維、司馬懿、鍾會、鄧艾那些波瀾壯闊的故事,在小羅筆下恨不能直接省略號上,前後失衡,結尾倉促,放在當代,羅貫中同學絕對是堪比古龍、江南的坑王。

很多年來,《西遊記》的結構也不少為人詬病,多認為後面的取經部分冗長而拖沓。

其實不然,與其他古典不同,《西遊記》的結構其非常有趣,甚至可以說《西遊記》作者玩出了古今中外所有中最牛的結構。

迴歸到作者創作時的視角,要知道唐僧取經的故事其實早有流傳,在《西遊記》之前,很多作者都寫過這個故事了,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的《唐三藏》、元代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雖然諸本流傳的七零八落的,但從流傳下來的內容來看,所有故事都是以唐三藏為主角的,這其實才是正常邏輯。

迴歸到事件本身,是高僧玄奘大師去印度取經歸來,這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上一件標誌性的文化事件。

所以唐僧成為主角是天經地義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從唐僧講起,然後是取經故事,再到取經歸來。

這是正常的思維邏輯,也是故事邏輯,也是常態的邏輯。

但《西遊記》把之前積累的幾百年唐僧故事徹底推翻,石破天驚的從孫悟空入手,把在以往神話故事中等閒配角的人物,一下賦予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白衣秀才一下子生動形象立體了起來。

但這種形象立體,並不是簡單的增加篇幅,而是從結構上顛覆,《西遊記》是從孫悟空寫起的,石猴出世,水簾洞,過海學藝,龍宮借寶,地府銷名,大鬧天宮,推翻八卦爐,火眼金睛……

一系列超級精彩的故事如同噴湧而出,讓人應接不暇,滿眼珠寶,玲琅滿目,這種改天換地式的創造,把全書的浪漫色彩,大無畏的氣勢,提升到了一個天下無敵的高度,橫掃**。

孫悟空天崩地裂結束了,這才引入了唐僧,從大鬧天宮入手,到人間皇帝的世界,魏徵夢斬龍王的段落,一步步帶出唐僧。

從極度無邊無際的魔幻世界,一步步收斂到人間大事上,這真是大才子的手筆,經天緯地。

古今中外能玩出這種結構的再也沒有了。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西遊記》也像其他取經故事那樣,從唐僧入手,孫悟空只是後期加入,那全書會失色多少?

很多人讀《西遊記》,往往會覺得有些取經故事沒勁,其實不是取經故事沒勁,是開頭太燦爛了,簡直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反叛思想的巨大釋放,顛覆性的生命力都凝聚在那麼前七回裡,太好看、太精彩了,把其他篇章都映襯的黯淡了。

作者的全書結構也是精心打磨的,孫悟空橫空出世用了七回,介紹完唐三藏也是七回,豬八戒和沙僧加入取經隊伍用了八回,這個篇幅節奏是非常有控制感的,絕不是作者不加思考隨便玩玩寫就的。

全書取經故事的結構也是很有講究,你會發現越近西天,出現的妖精都越和氣,前面的妖怪都是熊,獅虎,但等到快到西天了,最後出現的妖怪都是玉兔、犀牛,這些食草類妖精在後期是主流,很有意思。

第三點,多少人這百年來,為了《紅樓夢》的隱喻猜來猜去,一會對映曹家自傳、一會寫明珠家、一會隱含了宮斗大戲,都是盲人摸象,自得其樂罷了……

但試圖破解《紅樓》隱喻的隊伍很熱鬧,比起來,試圖破解《西遊記》隱喻的很少,猜《西遊記》的為什麼很少?

因為根本猜不了,《西遊記》一書簡直就是隱喻的世界。

孫悟空是什麼?是不是心猿?

六耳獼猴為什麼能和孫悟空抗衡?

就算還有一隻了不起的猴子,為什麼六耳獼猴為什麼能有堪和金箍棒相比的神器?並且讓人分不出來?

為什麼六耳獼猴連金箍都有,同樣受到緊箍咒的束縛?

佛祖降服六耳獼猴前曾說了一句話:且看二心競鬥而來……

孫悟空和六耳獼猴是不是一體?

為什麼六耳獼猴死後,唐僧再也沒有趕過孫悟空?

想明白後,真是想為孫悟空一哭,為六耳獼猴一哭……

白龍馬是什麼?是不是意馬?

心猿桀驁,縱橫天下,

意馬為何龍化於形,只知守拙?

心當縱橫,意當堅守。

為什麼歷史中大無畏、真勇氣、求解脫、智慧無二的玄奘大師,

到了作者筆下會成了哭哭啼啼的唐僧?

要知道歷史中的玄奘真是無比燦爛,

那是自學梵語,在佛學界,靠一口外語拿下辯論大賽冠軍的人物啊,

這什麼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