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改變認知(第3/3頁)
章節報錯
後來那個“誰也打不贏”的孫行者,卻做成了他這一生中最大的偉業。
當他沒那麼想贏的時候,其實,他真正地贏了
不理解這一層,就沒有讀懂《西遊記》裡,最內在的那一重意義。
再者,“劇情需要”,也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
西天取經是蔓延了整本書百分之八十章節的主幹情節,它需要有波折有變化,才能讓讀者看得下去。
一兩場好戲裡比如大鬧天宮主人公啟動無敵模式,你會過癮會開心。可要是這種套路週而復始呢?要是十萬八千里一路都是無敵模式,一路都是見誰滅誰,你自己想想,這還有啥看頭啊?
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網路上的爽文,都不敢這麼寫吧。
就算是孫悟空,也值得為故事的精彩曲折來犧牲一下吧。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有時候,戰意不足,恰恰是因為胸有成竹。
要知道,取經乃是佛祖一早就安排好的事業,師徒四人不過是站到前臺的執行者,從靈山到天庭,一路全都盯著護著,叫天天應、叫地地靈。
走捷徑肯定是不行的,因為你必須要經歷這一段旅途、艱辛和磨難,但走不完那也是不可能的,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成功的結果基本沒啥懸念——要不然,怎麼無論出來個啥對手,最後不是被收了就是被滅了呢?
既然這樣,用幾分力、打起多少精神去戰鬥,又有什麼關係?
這個事兒,唐僧沒數,孫悟空可是明白得很:這就像一場大型直播真人秀,“不必擔心終點,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享受過程就好了。
此外也要看到,孫悟空的作戰風格,本來就不是那種“速勝型選手”。
他的猴性堅挺,熱衷嬉鬧,趣味至上,幹啥都是玩,打架也不例外。以前就講過,七十二變這種bug系法術,《封神演義》裡楊戩拿來不知殺了多少怪物,到了悟空手裡,竟然主要用於鑽人家肚子裡惡作劇、變人家爹孃和老公佔便宜比如蓮花洞變老狐狸、火雲洞芭蕉洞兩次變牛魔王。
孫悟空能與對手多糾纏一會兒、多玩一會兒,他絕不介意。
大鬧天宮是他處於自衛狀態(保護花果山)、自我證明狀態(被小瞧、封了弼馬溫、沒資格去蟠桃會)和報復狀態(被抓後刀砍斧劈雷電打、被推入八卦爐燒),這才觸發了狂戰士屬性。
沒錯,要孫悟空下狠手,除非是點燃他的情緒、讓他處於憤怒的非理性當中。
可惜,西天路上,這種機會並不太多。
倒是有很典型的兩個例子:
鷹愁澗對陣小白龍,這是悟空從五行山下復出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戰。而此前殺了一隻動物—老虎、殺了幾個凡人,也就是六賊,他老人家“找狀態”的味道非常明顯,來來往往耗了很久才讓“那條龍力軟筋麻,不能抵敵”。結果回去被唐僧埋怨責罵了一通,心情不爽,第二次再來對決,猴子果然發起狠來,這次的結果就是“鬥不數合,小龍委實難搪”。
其中反差,你看到了吧?
天竺國收玉兔精,先是“鬥經半日,不分勝敗”——估計大聖憐香惜玉,而且剛才說了,這都快到西天了,悟空的勝負欲基本降到最低值——但沒成想後來玉兔飄了、自己作死、言語孟浪,張口就是“我認得你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弼馬溫”,觸犯了猴子的心中大忌,於是猴子開始發狠,於是,“戰經十數合”,就“妖邪力弱難搪抵”了。
其中反差,你也看到了吧?
綜上所述,閱讀時“就記得悟空又去找神仙幫忙了”的“認知慣性”、《西遊記》“世代累積”的“文字特性”、作者出於需要設計更多波折的“戲劇性”,孫悟空殺心漸弱的“佛性”、對取經事業胸有成竹後樂得不出全力的“人性”、上陣愛玩愛鬧愛糾纏的“猴性”,共同匯出了、回答了“孫悟空大鬧天宮時這麼厲害,取經路上為啥誰都打不過?”這個錯覺性疑問。
所以祝守一覺得這個問題已經足夠回答了。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尋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傳人 八零書屋查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