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格格不入(第2/2頁)
章節報錯
對此,文天祥則是面色平靜的說道。
“我知道此戰必敗無疑。”
“既然明知是敗,為何要去?”
“因為忠君報國,國家培養了我,如今國家有難,我輩豈能袖手旁觀。”
“即便明明知道會輸,可我依舊還是要去,如果僅僅只是因為怕輸,所以就置朝廷詔令於不顧,那這天下才是真的完了。”
“我文天祥不怕死,只希望能用我的死喚醒天下有志之士的報國決心。”
“屆時只要大家都有報國之心,團結起來,那大宋就不會亡,國家就有保障了。”
文天祥這是打算用自己的命,來喚醒天下所有人的忠君報國之心。
朋友沒能勸下文天祥,同年八月,文天祥就率軍趕到臨安,被任命為平江府知府。
抵達臨安後,文天祥全力組織戰備,只是他並不知道,朝堂之上此時卻是一片議和的聲音。
這好像就是宋朝的習慣,只要面對敵人,第一個想法就是議和。
為了議和,什麼都可以付出,錢財可以給,女人可以送,什麼都可以答應,只要能議和。
在朝堂的爭論之下,議和派顯然是佔盡了上風。
面對元朝的大軍,他們還沒打就已經認輸了。
因為議和派佔據優勢,呂師孟被認命為兵部尚書。
升任兵部尚書之後,議和派更是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
而得知朝堂之上發生的事情後,文天祥當即上書。
表示值此國家危難存亡之際,議和之事可謂掩耳盜鈴。
援軍勢大,斷然不會與大宋議和,他們的目的是想要消滅大宋,佔據中原。
所以,議和只能是自取滅亡,更何況,元軍就猶如猛虎,議和豈不是要與虎謀皮?
並且,文天祥還在文中極力要求處斬呂師孟,以正軍心。
除了彈劾呂師孟之外,文天祥也發表了自己對於戰事的看法。
認為大宋雖然吸取了五代分裂割據的教訓,削除藩鎮,建立郡縣城邑。
如此雖然一時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是國家也因此漸趨削弱。
所以北方少數民族的軍隊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縣就攻破一縣,為今之計應當劃分天下為四鎮,設定都督來作為它的統帥。
合舉國之力與元軍抗衡,如此方才能有獲勝的可能。
文天祥的這封奏章可以說是發自肺腑,但很可惜,奏章呈上去之後,就如同以前一般,直接石沉大海,完全沒有一點回應。
朝廷完全就不聽從,甚至都沒有人在意文天祥的意見,此時的他們一門心思就是在想著如何議和。
只要元軍肯答應議和,那朝廷什麼條件都可以談。
只可惜,正如文天祥奏疏中說的一樣,元軍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什麼議和,他們要的是滅亡大宋,入主中原。
所以,朝廷的議和只能說是自己單方面的異想天開罷了。
(求收藏,求推薦,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