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殺伐的確是讓人震顫,可他的忠心也讓人為之欽佩。

輝煌的戰功讓白起成為了秦國的守護神,大秦武安君。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二百六十三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由此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

韓國國君韓桓惠王見狀,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馮亭不願降秦,同百姓謀議道。

“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軍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援救,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國憤怒必攻趙國,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必可抵禦秦國。”

於是馮亭派人聯絡趙國,願挾上黨百姓歸趙。

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得知此事,與平陽君趙豹商議,對此趙豹的態度卻是拒絕。

“此事不可,一旦接受上黨,其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

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對此,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的態度則和趙豹截然相反,力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理由則是。

“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聞言,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趙勝。

“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攻,誰能抵擋?”

趙勝則回道。

“別人難與白起爭鋒,然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雖不如白起,但若是守城則完全可以勝任。”

廉頗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並且趙勝對於他的評價十分正確。

要說野戰,廉頗的確不是白起的對手,可要是守城,那擋住白起還是足夠的,畢竟廉頗也不是虛有其表之人。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建議,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趙勝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的一系列動作,自然是惹怒了秦國,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廉頗在抵達長平後,親自佈置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是百里石長城防線。

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佈,互相連線。

而秦軍一開始派遣的將領並不是白起,而是王齕。

公元前二百六十一年,秦昭襄王派王齕率軍攻取上黨。

在王齕抵達長平後,秦軍和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

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佔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

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秦又奪取西壘壁,使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西壘壁完全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