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權衡,譚雲所長決定同意周道的楚長城考古提議。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他建議名頭低調一點,比如叫“尋找楚長城”之類的。

周道立即調侃道:“譚所,你想的名字居然和我想的一模一樣,你是不是選錯行了?《尋找楚長城》,這名字響亮,一聽就是一個資深新聞工作者能想到的名字。”

周道這話順帶把自己吹了一通。

譚所長有點尷尬的笑道:“這說明我們都有跨行發展的潛力,你不也更像一個考古人嗎?”

在場的人一聽都笑了。

魏麗麗雖然一直當旁聽者,聽周道和譚雲進入互捧模式,嘴角微挑,“如果這次考古發現墓葬,挖出銅鏡了,可以送給我一個嗎?我想體會一下古人是怎樣照鏡子的。”

周道說:“我的意見是可以,別說銅鏡,鳳冠霞帔都可以。只看譚所大不大方。”

譚雲:“我們還真挖出過不少銅鏡,這些文物雖說在宛都不是稀缺的稀罕物,但文物出土有登記,私人拿去不好。你要真想要,仿製品可以有。不過那是合作單位送來的,幫你留一面?”

周道:“譚所還當真?要真搞個墓葬的真品,可以對鏡貼花黃了,估計魏麗麗也不敢用。”

……

經過討論,譚雲決定參與宛都電視臺的《尋找楚長城》專題。

但他做出的人員安排是,前期自己親自參與,後期就由所裡的其他研究員陪同即可。

周道當即猜到老譚這是為了上鏡頭,笑了笑,“譚所能一開始就帶隊,這就是給我們最大的支援了。”

……

跟張凱彙報後,專題部決定在一週後派出攝像師何景與周道、魏麗麗一同出發,與宛都考古隊會合。

考古所譚所長帶著小張隨隊,按照之前的安排,先朝雉城出發。

雉城臨近魯陽山,而魯陽山與葉城相連,根據上一世的網路瀏覽記憶,那一帶發現有大量的楚長城遺蹟,周道覺得,找到一大片“方城”,自然可以給老譚認定“楚長城”提供方便。

車輛駛離宛都,大約一個多小時,進入一段石子便路,從這裡要走上一個鍾,才能重新交上公路進入雉城。

懷念後世的高速路,中夏省的高速四通八達,即使進入雉城的深山大壑,也有高速相連。而現在,四輪麵包行駛在山路中,跟個跛腳鴨沒什麼兩樣。

這時候最擔心的是爆胎,一但車輛拋錨,幾乎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因為沒有行動電話的時代,想獲得救援,得有人步行跑到城裡,而且也不一定能立即找到合適的救援車輛。

好在司機習慣了下鄉道路的顛簸,考古隊的譚所長又是經常野外作業習慣了,根本不覺得什麼。小張和何景年齡相仿,二十出頭,正是活力迸發的年齡,兩個人前後臨窗坐著,被窗外的景色吸引得不時指指點點,大驚小怪。

“啊,那棵樹是楓樹嗎?你看那葉子像要紅了!”

“山頂上那塊石頭是要掉下來嗎?不會?我看夠懸了!什麼?幾百年間一直那麼懸著?太神奇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