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不是高文的風格;而且,高文的視線看得更加長遠,他需要做出調整,但不會改變自己的佈局。

有時候,調整,並不見得就是正手進攻更加犀利或者擊球線路選擇更加冒險,細節一樣能夠見真章。

特別是大滿貫第一週賽事,狀態提升需要一個緩慢爬坡的過程,確保自己在第二週能夠迎來狀態巔峰,那麼比賽之中的調整就更加能夠彰顯功底的深厚以及對網球的理解。

這,才是真正高手。

高文認為,這場比賽——從傷愈復出到小茲維列夫的比賽風格來看,非常適合自己做出一些全新嘗試。

在不改變自己第一盤戰術佈局、繼續適應身體適應比賽的同時,高文根據小茲維列夫做出一些選擇。

第五局,可以嘗試看看,反正這是小茲維列夫的發球局,即使嘗試失敗也沒有關係。

“最高消費”?

這件事從來就不是高文的重點。

一區。

一發。

時速195公里的內角發球,小茲維列夫瞄準高文的反手施壓。

如果是以前,球員們往往喜歡從高文的正手突破,畢竟高文反手的穩定與強勢已經成為標誌性武器,即使準備從反手突破,也需要從壓制正手開始分散注意力。

但從今天這場比賽來看,開場階段,小茲維列夫壓制高文反手的發球和擊球明顯增多,一看就知道這是教練團隊的主意,他們都觀看了羅傑斯杯的比賽,也知道高文傷愈復出之後反手會相對不穩定。

小茲維列夫的第三個發球局裡,第一分就不例外。

高文,雙腿一蹬,提前做好準備,條件反射速度飛快,雙手反拍就已經迎了上去,順著身體移動的方向,利用身體重量和移動慣性往前一頂——

嗖。

網球就順著反斜線的方向,又快又平地朝著小茲維列夫的正手位衝撞過去。

這一記棒球全壘打的衝撞,速度和節奏飛快,以至於小茲維列夫結束髮球之後的動作還沒有來得及恢復,腳步踉踉蹌蹌地朝著右側橫向移動,正手勉強撈了一拍。

緊接著就發現,高文的回球落點壓得頗深,小茲維列夫沒有太多揮拍空間,自然也就難以控制拋物線。

網球,揚了起來。

但速度飛快,並沒有留給高文上網的機會,宛若流星一般,高高越過球網,朝著底線深區快速下墜。

高文連續小碎步調整,一連串眼花繚亂的腳步調整重心,從反手位切換到正手位,正手早早引拍,如同架起來的炮臺。

小茲維列夫心臟猛地收縮,一個剎車,急停急轉,身體就已經朝著左側快速狂奔,速度瞬間提升到極致。

儘管身形高大,但小茲維列夫的移動速度非常迅猛,風馳電掣之間就可以看到一道殘影橫穿全場。

然而!

高文的正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就在即將出手剎那,改變了握拍方式——

小球。

這是一記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