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

他有些困惑,隱隱覺得有些怪異,但具體怎麼回事,卻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其實,連丟兩分,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接下來繼續拼搏就是了,問題還是在於,他需要明白丟分的原因,明明高文的擊球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變化卻能夠連續得分,所以,是自己的回球出現問題了?

吉隆,需要一個答案。

對此,高文則會說,吉隆什麼事情都沒有做錯,吉隆依舊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熟悉的套路在全力拼搏,這也是首盤比賽膠著並且來到第二盤開局領先的原因,吉隆表現依舊出色,問題不在他的身上。

真正的變化,來自高文——

節奏。

這也是高文經歷紅土賽季和草地賽季之後,對網球的全新理解,又或者說,原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一般來說,人們對於節奏的理解往往就是速度,快慢結合,當然,網球也不例外;但網球的表現可能更加豐富一些,除了速度,還有旋轉、落點以及彈跳等等,包括充分利用場地空間的出手時機。

現在,吉隆正在最佳狀態,他喜歡平擊球,也喜歡回合球,在來來回回的糾纏碰撞裡,他往往能夠製造出機會,並且越打越快,這是他熟悉的節奏,簡直就是如魚得水,繼續下去,他就會越打越順。

形成對比的是,高文的比賽狀態和擊球手感依舊在慢慢調整,如果被捲入吉隆的節奏,他同樣可以展現硬實力爭取勝利,但不僅需要冒一些風險,而且需要花費一些力氣,就好像第一盤的比賽一樣。

但在體能下降的情況下,高文並不認為這是明智的選擇。

時間,稍稍回撥一下——

去年九月美網結束後的那段時間,高文陷入一段低谷,遲遲找不到擊球手感,當時他就顯得非常被動,不斷陷入底線周旋和糾纏的漩渦裡,很難進入自己熟悉的節奏,卻又沒有更好的手段扭轉局面。

如今則不同。

一個“時間”、一個“空間”,高文現在已經能夠看到球場以及網球的不同內容,充分利用之後就能夠打破節奏,不僅僅是快慢而已,更多是在套路框架之中形成突破,卻又不需要冒險,一點點控制就足夠。

第一步,高文需要打亂吉隆的節奏,避免吉隆再繼續舒舒服服地擊球下去。

首先,快慢變奏完全隱藏在擊球手法裡,不是簡簡單單的以慢打快,而是透過落點的精準控制打破空間平衡,擾亂吉隆的移動慣性。

其次,線路選擇打破常規,吉隆對高文的回球線路非常熟悉,預判成功率不錯,再加上他現在狀態正佳,啟動速度飛快,往往提前移動;剛剛這兩分,高文的回球線路就故意打破自己一貫的套路。

細細回顧一下,這些都是細節,從觀眾角度來看,高文和吉隆都沒有變化,依舊是按照本來的節奏打球;但真正專業人士就能夠品味出來,高文非常非常微妙地擾亂節奏,不是驚濤駭浪卻一樣奏效。

應該如何形容呢?

那種感覺就好像交響樂團的合奏裡,所有樂器和諧而流暢,旋律悠揚曼妙,然而,鼓點卻出現些許偏差。

誤差,並不明顯但客觀存在,每次都只是稍稍偏離些許,時而快四分之一拍、時而又慢四分之一拍。

外行根本聽不出來,但對於交響樂團的其他成員來說,卻渾身上下都不舒服,偏偏自己又身在廬山中,一時半會察覺不出來問題,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於是就這樣被捲入一種怪異的偏差與混亂之中。

吉隆,就是交響樂隊其他成員;高文,則是鼓手。

表面,一切都不曾改變;但吉隆卻非常難受——

他也是普通人,他也會困惑也會著急也會焦慮,然後手感就會出現波動。

於是——

“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