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身直線。

費德勒,出手了,輕巧、瀟灑、靈動、犀利,看似全然不費力的擊球,卻將草地網球詮釋得淋漓盡致。

球場對面,高文非常非常被動,儘管全速移動,但腳程還是稍稍慢了一些,沒有引拍時間,被破切削。

一拍正手下旋球——

一看就知道,費德勒充分發揮自己的發球優勢,沒有給高文留下什麼選擇,一拍擊球讓高文陷入被動。

緊接著,費德勒腳步行雲流水地橫向移動,在正手位靠近邊線的位置,低點出手,拉出一道飽滿的拋物線,正手直線,越過球網、急速下墜,瞄準高文的反手底線大三角鑽過去,力量和速度二者兼具。

下一步,費德勒就上網了。

一氣呵成,水銀瀉地。

這就是費德勒在草地的經典戰術套路。

的確,套路容易被識破,但對四巨頭這樣的頂尖球員來說,他們並不擔心套路的問題,只要佈局足夠精細、只要執行足夠到位,即使對手預判到套路,他們的臨場應變依舊能夠將套路的威力完全釋放。

就好像現在。

速度、力量,線路、落點,旋轉、彈跳,應有盡有。

費德勒準確無誤地找到高文反手位底線死角,球質的衝擊力就已經足夠,再加上費德勒隨球上網的壓迫,他就已經牢牢地將球場的主動權把握在掌心。

下一步,就是保持專注保持警惕,如果高文還能夠完成回球,費德勒就將在網前完成最後致命一擊。

視線裡,費德勒就能夠看到高文風馳電掣橫穿全場的身影,甚至還沒有來得及眨眼,腳步就已經靠近反手位,費德勒剛剛的那一拍擊球稍稍將弧線拉起來,所以落地反彈的高度留下些許擊球的空間。

這也是費德勒依舊保持警惕的原因。

踮步、調整、啟動——

費德勒注視著高文的移動和揮拍,緊接著,他就朝著自己的正手位移動,飛撲出去。

反手直線。

這是高文的成名絕技,儘管反手直線破網擊球難度更大,但高文有著絕對信心,費德勒也提前做好準備。

注意到高文出手的動作,費德勒就第一時間出擊。

然而!

腳步才剛剛啟動,費德勒就意識到,“糟糕!”

一般來說,反手直線需要提前出手,因為關門的收拍速度要快;但反手斜線則能夠慢一些,因為關門的收拍速度可以慢一些。

當然,這是理論說法,實際擊球過程中,一切都發生得太快,如果利用假動作晃對手,一不小心反而造成自己出拍的混亂與遲疑,簡單擊球反而可能出錯,這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頂尖球員例外,他們往往能夠利用手感彌補短暫的混亂。

高文,就冒險了一回。

出拍、揮拍,他確確實實是瞄準直線出手的;但腦海裡卻有另外一個想法——

他也好,費德勒也罷,其實到這個關鍵時刻,往往更加信賴自己的最強技術,但這也意味著對手熟悉、容易被識破;所以,他們又需要在自己熟悉套路之中打出變化來,這也是兩位球員之間的博弈。

重點,不在於變不變,而在於什麼時候變、如何變。

看,球網對面,費德勒的一套組合拳行雲流水,又流暢又好看,沒有任何停頓,一系列反應都已經融入骨子裡;所以,高文猜測,費德勒應該也會習慣性地封堵直線,那麼,如果他稍稍改變線路呢?

嚴格來說,反手斜線也不是冒險,比起反手直線來說,其實反手斜線更容易擊打,特別是在自己被動的情況下,腳步不夠到位,擊打斜線的安全係數要更高。

於是,高文就這樣做了。

左腿,一個剎車,上半身延伸出去,高速橫穿全場的腳步猛地剎車,利用助跑的慣性完成轉體發力。

看似準備反手直線,卻在擊球出拍的瞬間,手腕和小臂打直,整個上半身轉體的出拍力量猛地提速。

砰!

反手斜線擊球爆發出驚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