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0”。

第三個賽點,以這樣一種戲劇化的方式挽回,以至於解說席裡的評論員們全部詞窮,不知道應該如何準確表達,但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無論是哪個國家的評論員,無論是哪位球員的支持者,都舉手歡迎——

這場精彩絕倫的半決賽,還在繼續。

又,又一次回到一區。

中央球場轉眼就恢復了平靜,儘管激動儘管亢奮儘管熱血,但比起自己來說,他們都更加期待精彩比賽。

全場,屏住呼吸。

一區。

一發,下網,顯然,這是一個平擊球,費德勒試圖提速,但非常遺憾,膝蓋彎曲的蹬地力量略顯不足。

二發。空氣燃燒。

近身壓反手,也就是靠近內角的中路發球,中規中矩,但再次改變發球策略,費德勒在這個發球局裡再次展現自己靈活多變的發球戰術組合,一直在打亂高文的預判。

而且,擠壓效果不錯。

高文的雙手反拍沒有完全讓開,有些被別住,導致回球弧度沒有壓住,稍稍高了一些——

中路,深區。

但意外的是,高文這一拍回球落點的深度還不錯,所以上揚起來的拋物線意外地製造出一些衝擊擠壓效果,落地反彈後朝著費德勒的臉頰位置衝上去,迫使費德勒也必須讓開位置,正手沒有完全舒展開來。

結果,費德勒上半身也同樣感受到些許擠壓,在稍稍後仰的狀態下,正手高點下壓,回了一拍中路。

從中路到中路再到中路,前三拍,始終在球場中央同路裡來回,兩位球員都在試圖透過線路形成壓制,落點、旋轉、力量、尾勁等等成為隱藏在擊球之中看不到的對抗,張力在球網之間悄然堆積。

然後——

就可以看到,高文一個小碎步的調整,稍稍上前,上半身前壓,也沒有調整腳步也沒有調整揮拍空間,就是站在自己的反手位,雙手反拍平平無奇地迎前準備擊球,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過渡球。

兩位球員都以控制為主,互相試探互相牽制,包括費德勒在內,包括解說員在內,包括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在內,全場所有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惴惴不安地期待著等待著好奇著,誰會率先打破平衡。

揮拍。

前壓。

就在出拍瞬間,高文的小臂連帶著手腕快速一甩,這是一拍滿滿技巧的高階擊球動作,因為突然也因為瞬間所以控制難度非常非常高,幾乎全靠手感拿捏;而且力量、線路和落點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出問題。

但是,高文非常堅決。

突然提速。

反斜線。

毫無預警地,甚至還在試探切磋階段,就心急火燎地打破平衡,雙手反拍中路出手,沿著反斜線一甩。

砰!

整個擊球,乾淨利落,又快又平,瞬間爆發瞬間釋放。

網球,壓線!

踏。

這是費德勒試圖啟動卻失敗的腳步聲,同時也是網球落地反彈的聲響。

網球,非常突兀地打破過渡球的僵持平衡,以球質完成突破,沿著反斜線方向找到費德勒正手邊線的位置,落地之後砸起一片石灰,還沒有來得及眨眼就已經狠狠撞向底線擋板。

譁!

全場轟鳴,震耳欲聾。

“破發點!”

沒有想到,萬萬沒有想到,誰都沒有想到高文居然突擊發難,如此堅決如此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