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4 一股信念(第1/3頁)
章節報錯
“40:40”。
兩個破發點,來了又走了,然後就來到了平分。
但是,危機依舊沒有解除。
高文知道這一點,大腦清醒地知道這一點,所以沒有放鬆警惕,依舊保持專注,但他需要喘一口氣。
不止是高文,費德勒也一樣,於是,兩個人雙雙走向場邊擦汗,稍稍調整一下。
過去這幾分,不管誰得分,其實並不是誰失誤或者誰表現不佳,完全就是對手錶現出色,抓住機會。
所以,這意味著什麼?
機會均等。
兩位球員都需要牢牢地將機會把握在自己手裡,不能奢望對手失誤,而需要自己主動出擊爭取勝利。
對抗與博弈的強度,確確實實上升一個全新臺階。
短暫的擦汗時間過後,兩位球員重新回到底線,準備繼續戰鬥。
一區。
內角。
時速180公里。
這次,不是近身。
不僅不是近身,而且高文還透過降低速度的方式控制落點,確保一發成功率,瞄準內角T點位置發球。
發球,順利進區。
不僅進了,而且靠近T點,發球落點非常精準。
費德勒沒有預料到,儘管第一反應及時,同時因為高文降低發球時速留給他一些時間,腳步還是趕上;但擊球點還是稍稍晚了一些。
費德勒的擊球方式對擊球點的精準性提出嚴格要求,早一點晚一點都可能出現偏差,所以他常常擊球脫拍。
像現在這樣,擊球點晚了片刻,整個擊球質量明顯就下降。
費德勒只能選擇手腕輕輕一抖,帶有他自己特有的擊球處理手法,將網球沿著中路推回去——
試圖推深,但效果一般。
從預判失誤開始,費德勒就已經陷入被動。
似曾相識的局面,再次出現,連續第二次,面對內角發球,費德勒頂了一拍直線,沿著中軸線送回去,在發球接發球環節的博弈上,兩位球員始終在算計,費德勒馬上就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所以,這一次高文會如何選擇擊球?
正手?反手?
也就是短短剎那的遲疑,費德勒就已經啟動,朝著正手位移動,但腳步才剛剛離地,就捕捉到回球。
中路。
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