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死亡分組(第2/2頁)
章節報錯
也許,從紙面實力分析,費雷爾和伯蒂奇都遠遠算不上奪冠熱門,但A拉德萬斯卡也同樣算不上。
更何況,費雷爾和伯蒂奇的穩定性、衝擊力也可能扮演攪局的角色,改變整個競爭和對抗的格局。
懸念重重!
正是因為如此,今年倫敦年終總決賽的矚目熱度,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賽事甚至還沒有拉開序幕,流量就已經屢創新高,社交網路之上的討論沸沸揚揚,不僅是球迷,吃瓜群眾也同樣激動。
——強勢出圈。
僅僅是小組抽籤儀式,倫敦年終總決賽的話題標籤就出現在全球趨勢榜的前十行列,熱度非同小可,幾乎能夠和歐冠決賽圈的分組抽籤相提並論,這在ATP年終總決賽的歷史上,絕對是破天荒頭一遭。
畢竟,千載難逢嘛。
和歐冠決賽不同,ATP年終總決賽的八名球員分為兩個小組,球員平衡分佈的可能性客觀存在但確實不高,這也意味著必然一個小組輕鬆一些一個小組驚險一些,分組抽籤的重要性比大滿貫高出一截。
期待和矚目,自然也不同。
今年倫敦年終總決賽,為了紀念兩位傳奇網球球員,賽事採用全新小組命名,分別為斯坦史密斯(StanSmitieNatasha)組。
在全球數千萬觀眾的關注之中,分組抽籤出爐——
赫!
倒吸一口涼氣!
社交網路之上,一片哀嚎與驚愕,短短三分鐘之內強勢刷屏,即使做好心理準備也還是心臟停止跳動。
斯坦史密斯組:德約科維奇,費德勒,伯蒂奇,費雷爾。
伊利耶納斯塔塞組:高文,穆雷,瓦林卡,納達爾。
這……
不平衡,這是可以預料到結果,但嚴重失衡到如此程度,還是超出預期,以至於社交網路直接炸鍋。
伊利耶納斯塔塞組,這是什麼史詩級死亡小組?
——四位大滿貫冠軍?
——兩位巨頭,一位新晉巨頭,一位挑戰者領頭羊?
——亞洲賽季和歐洲硬地賽季平均表現最出色的四位球員?
——從世界排名來看,第二、第四、第五、第六?
刺激。
這,著實太刺激了!
特別是和斯坦史密斯組橫向對比一看,伊利耶納斯塔塞組的瘋狂也就進一步凸顯出來,不由開始懷疑人生。
誰出現,都有可能,這就是字面意義上的。
擺在高文面前通往世界第一的道路,是一條地獄級別的刀山火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