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賽季,全面接近尾聲,ATP倫敦年終總決賽,誰能夠笑到最後?

也許,WTA新加坡年終總決賽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整整一週前,WTA年度最後一項賽事落下帷幕,然而,囊括三大滿貫冠軍的小威廉姆斯以傷病為理由缺席,這也使得賽事黯然失色,本來應該是華山論劍的賽事,卻因為豔冠群芳的王者缺席而失去意義。

賽事程序,更是令人大跌眼鏡——

兩位小組第二A拉德萬斯卡和科維託娃以一勝兩負的戰績出線,卻在半決賽雙雙爆出冷門擊敗兩位小組第一莎拉波娃和穆古拉扎會師決賽,這也創造WTA的一項尷尬歷史:

有史以來,決賽首次在兩位小組賽一勝兩負的球員之間進行。

特別是莎拉波娃和科維託娃的半決賽,決勝盤裡,莎拉波娃“5:1”遙遙領先卻痛失好局遭遇翻盤。

這也驗證WTA的賽季亂象,小威廉姆斯一枝獨秀,在她之外,世界排名前三十的球員之間差距微弱,誰勝誰負都談不上冷門,誰面對誰都沒有絕對把握,側面再次見證小威廉姆斯無與倫比的統治力。

最終。

A拉德萬斯卡苦戰三盤擊敗科維託娃,拿下個人職業生涯份量最重的一項冠軍,在經歷一個糟糕透頂的賽季之後,賽季末強勢反彈,A拉德萬斯卡的勵志故事也再次證明競技體育世界裡一切皆有可能。

意外。冷門。驚喜。喧囂。

從積極層面來看,WTA的深度正在提升,種子球員之間的距離在縮短,精彩的對抗也將越來越多,觀眾和專業人士一樣,永遠沒有人能夠預測誰會贏得比賽,這樣的懸念毫無疑問是保證吸引力的關鍵。

但從消極層面來看,除了小威廉姆斯之外,WTA再也沒有ATP那樣的魅力巨星,對於路人觀眾來說並不友好,ATP的全球號召力確實正在攀登全新高峰,從年終總決賽在社交網路上的討論熱度就可見一斑。

WTA年終總決賽,A拉德萬斯卡意外登頂,這也給即將拉開序幕的ATP年終總決賽一項至關重要的啟示——

永遠不要排除冷門的潛在可能,這才是競技體育的魅力。

更何況,ATP華山論劍,勝負本來就在毫釐之間,遠遠談不上冷門。

回顧今年四大滿貫,當人們討論奪冠熱門的時候,賽前形勢都比較清晰,不管最後預測是否準確,至少熱身賽的格局都相對明顯,情況一目瞭然,包括博彩公司在內的預測也都能夠看到明確的分級。

但是,來到亞洲賽季和歐洲室內硬地賽季卻並非如此。

德約科維奇和高文首當其衝,整體表現以及成績高出一截,他們各自參加的賽事最終成績全部闖入決賽,不是冠軍就是亞軍,延續賽季強勢,毫無疑問成為賽季收官階段的領頭羊,構成領先集團。

重點在於,其他球員也都不是軟柿子。

費德勒,魔都和巴黎兩項大師賽表現不佳早早出局,但巴塞爾登頂冠軍。

瓦林卡,魔都和巴塞爾表現平平,但霓虹奪冠、巴黎表現強勢回暖。

納達爾,從帝都開始一路到巴黎,狀態節節攀升,儘管沒有贏得任何一項冠軍,但表現已經全面復甦。

穆雷,各項賽事保底四強,但兩次脆敗輸給高文需要敲響警鐘。

整體而言,狀態有起有落、成績有好有壞,進入賽季末階段,頂尖高手們也都在調整,起伏比美網更明顯更劇烈;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都不是首次參加年終總決賽,每個人都按部就班地調整狀態——

最終目標,劍指年終總決賽。

同時,費雷爾、伯蒂奇以及作為替補的迪米特洛夫,他們就真的是炮灰嗎?

也未必。

這三位球員的情況都有些相似,因為傷病或者因為狀態低迷,不約而同經歷了一段低谷;一直到亞洲賽季開始緩緩復甦,一項賽事一項賽事地去拼搏去嘗試去磨合,最後還是重新回到了頂尖行列。

和A拉德萬斯卡的情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