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壓力!壓力!

費德勒第一時間就感受到了反手位的壓力,儘管高文沒有再繼續提速,但節奏的牽制與壓迫無處不在,兩位球員的博弈貫穿始終,對體力和精力都提出難以置信的考驗,費德勒深深感受到了衝擊。

也許有人會說,溫布林登呢?

不要忘記了,溫布林登的決勝盤一路糾纏到了“13:11”才決出勝負,當時高文就已經制造了無數麻煩。

但費德勒會說,終究還是不同的。

在溫布林登,那是草地,高文的衝擊更多是一種能力與天賦的碰撞,精神層面的堅韌佔據關鍵作用;在法拉盛,這是快速硬地,同時也是高文一戰成名的賽場,高文的個人實力在這裡得到完全體現。

更何況,經歷紅土和草地賽季的打磨,高文更加成熟;經歷傷病和意外的蹉跎,高文又更加堅定。

儘管從比分來說,費德勒領先一盤,但真正沉浸在比賽裡,費德勒感受到的衝擊遠勝於溫布林登。

但是!

費德勒能夠頂住納達爾、德約科維奇、穆雷等一批又一批球員的衝擊,並且依舊位列世界的頂峰為行列,絕對不僅僅是天賦在支撐而已,他的能力他的大腦他的智慧他的意志等等全部都扮演重要角色。

此時,費德勒感受到高文利用超級上旋衝擊反手的壓力,對陣納達爾多年的底蘊瞬間就爆發出驚人能量。

一頂。一推。

手臂完全舒展開來。

伴隨著一聲怒吼,費德勒也殺出了火氣,硬生生撕開一條斜線,在肩膀以上的位置將網球撞擊回去。

當然,費德勒終究還是遭遇旋轉壓制,線路、角度、速度等等都沒有能夠爆發出來,只是強行頂撞。

球場對面,高文橫穿全場的身影輕盈而靈動,宛若旋風。

反手位。

剎車。

蹬地。

迎前。

撞擊。

高文在高速移動之下,反手瞬間提速出擊,順著網球的飛行軌跡撞擊回去。

“反手VS反手1.0”。

費德勒也毫不示弱。

“反手VS反手2.0”。

高文持續施壓。

此時就可以明顯看出高文在反手位的強勢,紮實的力量和快速的銜接完完全全別住費德勒的揮拍動作。

要麼,費德勒回撤腳步拉開空間,但費德勒知道這是沒用的,即使自己後撤贏得反手的揮拍空間,也還是頂不住高文的擊球,唯一機會就是快速移動腳步側身正手,但整個正手場地就將全部清空。

要麼,在反手位尋找機會變線,只需要一拍就足夠,一點點縫隙,反手直線,就可以徹底扭轉局面。

費德勒緊緊咬住牙關,在反手位強行對抗,和納達爾的長期對抗讓他的反手抗擊打能力明顯提升;但問題在於,高文非常謹慎也非常注意,反手位的對抗持續形成壓迫,落點和線路控制也特別仔細。

沒有機會。

完全沒有。

費德勒有些憋屈也有些懊惱,這種感覺就好像同時面對納達爾和德約科維奇一樣,簡直糟糕透頂。

“反手VS反手3.0”。

連續第三次。

費德勒腦海裡閃過一瞬念頭,是否應該強行側身正手,但電光火石之間,費德勒就已經下定決心。

膽大。強勢。魄力。

瑞士天王真正展現出王者的霸氣,就在反手位,沒有改變站位,只是身體稍稍迎前,既然高文沒有給他機會,那麼他就依靠自己的變化來創造機會,在被動局面下,勉強爭取到了這一線迎前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