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9 關鍵鑰匙(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直以來,考慮到草地賽季只有短短一個月,不少球員選擇偷懶,依靠練習和比賽自己摸爬滾打,反正也就是一個月,普通兩項、最多三項賽事,如果專門花費時間針對草地展開訓練,著實有些奢侈。
那些低排名球員,甚至無法聘請一位教練,更不要說專門為草地尋找教練了;但許多高排名球員也是如此,往往不會為了草地賽季而專門訓練,依靠自己的天賦與能力完成比賽,似乎也已經足夠了。
然而,經歷慘痛教訓之後,球員才意識到,如果只是準備得過且過,那麼沒有問題,草地和硬地確實有著諸多相通之處,不需要像紅土那樣翻天覆地地改變自己的比賽,應付溫布林登第一週賽事完全沒有問題。
但如果想要更進一步,試圖闖入溫布林登第二週,甚至和頂尖高手展開對抗,那麼依靠自己就遠遠不夠。
可是,草地賽季就只有短短一個月,聘請全職專業教練展開訓練,又顯得太過興師動眾,投入與收穫很難成正比。
後來,世界排名前五十、前三十的頂級球員們紛紛總結出經驗,他們選擇在六月聘請一位“特邀教練”:
這位教練短暫跟隨自己一個月,就負責草地賽季,針對草地給予專業意見,在自己的戰術框架和打法風格範圍內,作出一些細節調整,期待著能夠提升自己在溫布林登的競爭力,然後溫布林登落幕也就結束合作。
事實證明,這是明智的,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草地的特別之處,到底在哪裡呢?
單純從技術層面分析,草地和硬地的區別確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天差地別,二者之間的真正區別不在於速度,也不在於摩擦,而在於——
彈跳。
當然,速度、摩擦、力量、移動、旋轉等等等等細節全部都有些細微差異,但本質區別還是在於彈跳。
在草地上,網球落地反彈的高度非常低,非常非常低;從物理角度切入,就能夠看得更加清晰明白:
假設,入射角相同的情況下,折射角的差異也將決定網球衝向球員的位置,其中,紅土的折射角最大、硬地其次、草地最小。
也就是說,相同的發球/擊球,在紅土上,可能朝著球員的肩膀位置反彈;在硬地上,可能朝著球員的胸口位置反彈;在草地上,則直接朝著球員膝蓋到大腿的位置反彈。
在網球的基礎技術動作裡,正反手擊球最舒服的位置就是胸口到腰部,可想而知,硬地賽場對於球員來說是最舒服也最簡單的,往往不需要適應調整就能夠完成擊球;也同樣因為如此,當球員遭遇納達爾的時候,面對強烈上旋,突然就必須到肩膀位置擊球,那種不適感就格外強烈。
紅土上,儘管折射角高,但現在硬地球員越來越多,擊球基本沒有旋轉,無法完全發揮紅土的特性,所以反彈高度往往也不會到肩膀的位置,於是在適應紅土的時候,比起擊球點來說,腳步移動才更加重要。
草地則不同,當球員以硬地的戰術執行,追求力量和速度的時候,場地的影響就非常直接,折射角非常低;同時,力量越大、速度越快,網球撞向球員膝蓋的節奏就越快,擊球難度也就直線上升。
同樣,也正是因為折射角之低,導致速度、力量、摩擦的直接衝擊力更加明顯,並且壓縮腳步移動的時間,整個反應時間被壓縮,不單純只是球場速度的提升,最後帶給球員的直接觀感/錯覺就是:
“好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