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嬰兒學步(第1/2頁)
章節報錯
技術能力和戰術素養,二者之間是一種互相發揮作用互相督促進步的關係。
北美訓練體系出來的球員,就缺少足夠的技術能力,自然而然,戰術素養也就失去了萌芽與成長的土壤——
簡單來說,“球商”感人。
很多時候,第一套方案不管用的時候就不知道應該怎麼打球了,發力、發力、還是發力,哪怕發力擊球根本無法威脅對手、無法得分,甚至還會頻頻出現失誤,但他們也別無選擇,依舊盲目發力。
簡單,直接,粗暴,直線。
缺少變化。
一種純粹的“肌肉”式訓練,一種快捷但笨拙的訓練。
其實,這樣說沒有任何罵人的意思,但客觀現實就是,北美訓練體系的球員,確實比較“笨”,這裡說的是“球商”而不是“智商”或者“情商”。
也正是因為如此,北美訓練體系被稱為“力量流”;而基於如此訓練體系,業內人士也提出一個全新構想——
基本功,應該從紅土開始。
原因也同樣直觀,從腳步到戰術,從旋轉到力量,紅土的要求非常多端,並且時時刻刻要求球員關注變化。
甚至就連擊球手法也不一樣。
同樣都是正手,在一味發力平擊之外,還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出手方式,從旋轉、節奏、力量等等方面來豐富自己的戰術,最後達到改變整個比賽的目標。
力量,在紅土並不能夠一招鮮,自然而然,紅土的基本功訓練要求也就更多樣更豐富,並且還能夠根據球員自己的素質、風格、型別、天賦演變出不同可能,整個打法就豐富多樣起來,形成良性迴圈。
當然,歐洲訓練體系也同樣有力量型打法,比如德爾波特羅,比如瓦林卡,比如卡洛維奇,等等等等。
但和北美訓練體系比較起來,歐洲訓練出來的球員,風格與型別就明顯多樣,不同身高不同體型不同天賦的球員都能夠尋找到自己的比賽方式,多樣的擊球手法和比賽風格也就自然被歸類於“技術流”。
看看費德勒和納達爾,雖然他們的正手進攻非常具有觀賞性,但兩位球員的技術和戰術都非常豐富多樣,無論是領先還是落後,他們都能夠透過不同擊球方式和手法改變戰術套路,然後建立自己的優勢。
也正是因為如此,業內人士始終堅信,“四巨頭”都屬於技術流。
而且!
紅土訓練出來的基本功,適用於所有場地,前往硬地和草地,同樣能夠根據自己的技術特點進行轉換;但反之,硬地訓練出來的基本功,在紅土和草地都不一定適用,畢竟力量在這兩種場地都拍不上用場。
同時,腳步移動也是如此,紅土鍛煉出來的腳步,輕盈靈活、適用性強,進入硬地或者草地都能夠快速適應;但硬地鍛煉出來的腳步卻不行,進入紅土和草地的時候都必須推翻重來,否則就如同莎拉波娃的那句話一樣,“冰上母牛”。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二十年,也證明了如此發展趨勢,歐洲的職業球員們全面崛起,哪怕暫時不討論四巨頭,法國、捷克、義大利等等國家地區裡都湧現大批大批新生代出色球員,乃至於希臘、匈牙利、斯洛伐克等等小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