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頂級賽事,在普通賽事裡就能夠普遍感覺到,美國球員正在欠缺競爭力,很難跟上平均競爭水準。

而且,最令人不解的一個事實就在於,因為商業考量,硬地的普及率扶搖直上,硬地賽事數量持續上升,紅土和草地的生存空間都在進一步遭受壓縮,自然而然,擅長硬地的球員也得到更多發揮空間。

曾經就有人說過,費德勒擅長草地、納達爾擅長紅土、德約科維奇擅長硬地,當然,這三位巨頭在所有場地都表現非常非常出色,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場地,所以,業內人士普遍看好德約科維奇的未來——

最直觀的一點就在於,伴隨著硬地賽事佔據越來越大的比例,德約科維奇佔據世界第一的週數也就越來越長。

畢竟,世界排名考察的是過去一年的平均表現水準。

和德約科維奇同理,北美訓練體系出身的球員們擅長硬地,按道理來說,他們應該如魚得水大展身手才對,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這,好像說不通。

此時,訓練體系之爭才漸漸浮出水面。

也許說來有些怪異,也很難理解,但現實就是,北美訓練體系被稱為“力量流”,而歐洲訓練體系則被稱為“技術流”——

是的,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穆雷,全部都被稱為“技術流”。

當然,從比賽作風來看,費德勒和納達爾似乎和技術流相去甚遠,但從專業視角深入分析就能夠看出脈絡了。

如此結論,不是沒有原因的。

簡單來說,北美訓練體系,不止侷限於美國,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包括亞洲大部分國家地區都是如此。

這項訓練體系,圍繞硬地展開,發球和正手是強項,但這就是全部了,比起武器單一來說,更嚴峻的問題在於:

戰術體系的單調。

球員們往往過度依賴自己的發球和正手,力量成為整個訓練體系的核心,其實,伴隨著身體素質和器材技術的發展,只要發球和正手的威力足夠,確實就能夠贏球,這也進一步導致球員們孤注一擲地相信自己的發球和正手。

但問題就在於,如果不奏效呢?如果發球和正手都不能得分的時候,怎麼辦?

此時,這一訓練體系底下成長起來的球員們就全面暴露短板:

一是缺少得分手段。

一是缺少戰術素養。

最後深入一個本質問題,缺少“球商”的培養。

怎麼說呢?

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一個人的武器庫裡有十八般武藝,那麼危機狀況,他就會不斷思考自己還有什麼武器能夠擺脫困局,自然而然,整個戰術體系就會豐富活躍起來。

但如果一個人的武器庫裡就只有一項武器,平時也確實能夠擊敗敵人,所以他們腦海裡也就沒有其他想法,漸漸思考能力也就退化,當真正的危機到來,他根本就不知道怎麼辦,哪怕有人丟一把機關槍在他面前,他也不知道應該怎麼使用。

北美訓練體系出來的球員,就是後者。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