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身正手。

德約科維奇,側身了。

從這一個動作就能夠判斷出來,德約科維奇志在必得、來勢洶洶。

一來,德約科維奇正反手平衡,他並不需要過分依賴自己的一側,左右開弓都能夠達到擊球的效果。

二來,德約科維奇正手爆發力不足, 側身正手的擊球球質和尾勁確實存在區別,但區別沒有那麼大。

所以,德約科維奇很少很少側身正手,這與納達爾形成鮮明對比,不過,很少不代表沒有。

一旦德約科維奇選擇側身正手, 也就意味著他放棄防守反攻的策略,開始主動進攻, 沒有絕對的把握, 他不會輕易側身;因為人人都知道,一旦自己側身開來之後,正手場地的空檔,就會完全敞開。

從外角發球到側身正手,一切,都是計劃;並且,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

面對賽點,德約科維奇非常大膽也非常果敢,採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戰術組合,和今天比賽的所有戰術都不同。

一改自己的固有戰術風格,主動出擊, 牢牢掌握主動,因為德約科維奇知道, 他必須保住自己的兩個發球分:

沒有退路。

此時,就能夠看出巨頭風範, 哪怕面對賽點, 他們也敢於做出嘗試做出改變做出冒險,打破場上平衡。

高文,非常狼狽。

從第一拍接發球就格外被動,沒有選擇預期,回球效果和質量都乏善可陳。

飛行到德約科維奇場地的回球是一個半場球,帶著些許上旋,但上旋又不夠強勁,反而給了德約科維奇一個輕鬆起手擊球的高度,再加上落點和線路的控制也不如預期,稍稍偏離了中間區域的軸線。

所以,德約科維奇的進攻,非常輕鬆,幾乎就相當於送上門的程度,如同練習賽一般,做一個回球。

如果是平時,德約科維奇可能還會稍稍保守一些,繼續卷帶、卷生卷死,反正總是能夠牢牢佔據上風。

但面對賽點,高文清楚地知道, 德約科維奇肯定會下手進攻, 進一步打破攻守平衡,這是毋庸置疑的;唯一需要討論的就是,

什麼線路?

直線?斜線?中路?

因為高文陷入絕對被動,整個場地基本就是一個篩子,德約科維奇可以予取予求,往哪裡打都可以。

重點就在於,德約科維奇選擇側身正手,那麼,反斜線應該是大機率事件……?

沒有時間猶豫,一切都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

於是——

小碎步,連續小碎步,高文保持防守姿勢,稍稍朝著自己正手位移動兩步,但沒有離開,看到德約科維奇擊球動作的第一時間,右腿一蹬,身體就已經順從慣性朝著左側移動。

一個大跨步!

一步,就已經足夠,身體已經順利到位,雙手反拍早早引拍,透過這樣的動作節省自己的揮拍時間。

網球,來了!

反斜線!

德約科維奇果然選擇了側身正手反斜線!

落點,將將落在底線大三角附近,但沒有追求角度的極致;同時,準確壓在底線上,進一步壓縮揮拍空間。

似曾相識,故技重施,和這一分的發球一模一樣,這也意味著,高文需要連續兩拍面對這樣的來球。

壓力,重重。

但是,這一次高文的準備就明顯比接發球更加充分。

腳步,穩穩站定,宛若蒼天大樹一般,狠狠紮根。

反拍,主動迎前,面對德約科維奇的側身正手進攻,不僅沒有退讓,而且還正面硬抗。

“力量VS力量”!

嚴格來說,德約科維奇的正手,確實欠缺一點爆發力,哪怕是側身正手,並且疊加慣性和身體的力量,但回球的球質也沒有脫胎換骨,以速度為主,力量稍稍欠缺一些——

當然,這也是相對而言的。

但對於高文來說,這樣的“相對而言”就已經足夠,利用提前移動提前引拍的一點點時間,手腕一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