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

全場起立,振臂高呼,金色陽光在滾滾熱浪之中洶湧沸騰,然後,高文握緊了拳頭,氣勢達到頂點。

四十四拍。

整整四十四拍的漫長回合,鏖戰的最後, 高文憑藉著一拍難以置信的正手直線回頭球,拿下制勝分。

然後,賽點出現了。

搶七局,小分,“6:3”。

高文領先,拿到連續三個賽點。

比分,看似差距巨大, 但其實, 高文僅僅只有一個破發球分的優勢, 剛剛保住自己第二個發球分之後,接下來兩分都是德約科維奇的發球,只要世界第一能夠順利保發,那麼壓力就將回到高文一側。

局勢,依舊焦灼。

但這次,高文也好,德約科維奇也罷,似乎都沒有過激的動作。

高文沒有時間慶祝,德約科維奇也沒有時間懊惱,四十四拍回合讓兩位球員進入無氧狀態,體力消耗嚴峻,然而比賽還沒有結束, 接下來還需要繼續纏鬥, 這意味著,任何一方都可能出現低階失誤。

所以,儘管這一分非常焦灼也非常激烈, 但比分結束之後,兩位球員都在喘息, 誰都沒有放鬆神經。

其實,德約科維奇有些生氣——

生自己的氣。

戰術,已經提前制定好,並且嚴格執行,第一盤的勝利就是最好證明。

儘管“6:4”的比分看起來非常接近,但其實整個第一盤都在德約科維奇的掌控之中,他相信自己能夠獲勝。

這種感覺,在此前五次交手裡都不曾出現,這也意味著,戰術是正確的,並且奏效了,扭轉了局勢。

包括第二盤,稍稍有些波動,但整體而言,依舊在德約科維奇的掌控範圍,最後丟掉,算是一個意外。

那麼, 決勝盤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己對比賽的控制, 就這樣一點一點脫離掌心, 越到後面就感受到越多壓力, 然後……賽點就出現了。

怎麼回事?

不應該呀!

德約科維奇對自己不滿,非常非常不滿。

上次面對同一位球員遭遇三連敗,還是2013年面對納達爾,從法網到蒙特利爾再到美網,連續三次失利。

至於費德勒和穆雷,三連敗費德勒要追溯到2010年,三連敗穆雷則要追溯到2008年,記憶已經遙遠。

而現在?

賽前,德約科維奇已經做好了心理建設,這次碰面,主要以測試和摸底為主,撇開準備時間太短的因素不說,測試一些戰術組合、演練一些不同策略,不論輸贏,而是為未來做出更加長遠的規劃。

德約科維奇非常擅長這一點,面對年輕球員,他特別擅長殺熟——

也就是說,也許偶爾會出現一次滑鐵盧,爆冷輸掉一次兩次,但漸漸熟悉之後,德約科維奇就能夠掌握主動。

可是!

想法是想法,計劃是計劃,所有完美的心理建設在實際比賽之中,全部崩塌,分崩離析,支離破碎。

“三連敗”。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對手,這都是一個難以吞嚥下去的名詞。

所以,第三盤,到底發生了什麼?

怒火熊熊燃燒,但同時,鬥志也跟著熊熊燃燒起來,越是憤怒就越是專注、越是憤怒就越是昂揚。

德約科維奇能夠深深感受到血液正在沸騰——

賽點?

就算是賽點,那又如何?

更準確來說,面對賽點,德約科維奇反而快速冷靜下來,腦海一片清明,所有負面情緒全部轉化成為源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