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 倒鉤迴旋(第1/3頁)
章節報錯
一區。
費雷爾發球,迪米特洛夫接發球。
外角?內角?近身?
一般來說,一區選擇外角需要勇氣,往往透過內角壓制反手,這樣的戰術策略更加合理也更加普遍。
更何況,此時球場對面負責接球的是迪米特洛夫,單手反拍的不穩定性, 在接發球環節也非常明顯。
從戰術組合來說,內角顯然是更好的選擇,但這是固定套路,太過理所當然,容易被對手識破策略。
反而是偷襲外角,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地製造驚喜。
關鍵在於,上一分,在二區, 費雷爾偷襲了一個內角, 試圖壓制高文的正手,結果被高文正手的細膩處理殺了一個措手不及;那麼轉換陣地,費雷爾會繼續偷襲嗎?繼續打破套路嗎?
博弈與計算。
這就是網球的魅力!
迪米特洛夫完完全全專注在比賽上,大腦又重新開始運轉起來——
也許是因為雙打比賽沒有包袱,也許是因為並肩作戰分擔壓力,也許是因為高文的態度感染了情緒。
也許全部都是,但不管如何,似乎重新回到了軌道上。
正手?反手?
反手!
迪米特洛夫移動了。
原因很簡單,費雷爾的性格就是一板一眼、按部就班,沒有小心思沒有多算計,保守和穩定是關鍵。
越是緊要關頭,就越是容易回到自己最習慣最舒適的模式,這是人性的弱點:
比如, 賽點。
左腿, 一蹬, 一衝, 身體就已經推送出去。
內角!
猜中了。
果然!
關鍵時刻,費雷爾選擇內角, 壓制迪米特洛夫的反手;而且,角度沒有完全撕扯開,介於中路和內角之間,一看就知道,費雷爾希望保證一發成功率,增加一發的威脅,避免陷入二發睏境,保守了一些。
蹬地!
揮拍!
迪米特洛夫的單手反拍,流暢而瀟灑,不同於瓦林卡的剛猛,更加接近於費德勒的靈動,宛若劍客。
從揮拍動作到擊球效果,迪米特洛夫和費德勒都有著太多太多相似之處,唯一偏差,可能就是靈感。
一點點靈感,卻能夠賦予網球截然不同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