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itf分別和atp、wta達成協議,球員出戰戴維斯盃也同樣能夠贏得排名積分,給予球員額外激勵——

儘管,積分真的就是蚊子肉的水準。

種種原因之下,幾乎所有頂尖大牌球員都曾經登上過戴維斯盃和聯合會杯的舞臺。

戴維斯盃,歷史堪比四大滿貫,最早起源於1899年的哈佛大學。

當時,哈佛大學的四位網球球員提出與英國進行網球賽的構想,這四人之中的德懷特戴維斯(dhtfdavis)策劃了賽事並且自掏腰包購買了獎盃,並且在次年,也就是1900年,舉辦了第一屆賽事。

1905年,賽事增加了一個席位,一個由比利時、奧地利、法國、澳大拉西亞多位成員組合的聯合隊加入。

1914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加入競爭。

最初,這項賽事命名為“國際網球挑戰賽”,但後來很快就發展眾所周知的“戴維斯盃”,一直髮展到現在。

現在,戴維斯盃和聯合會杯一樣,全部都由itf舉辦。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戴維斯盃已經成為網球這項個人運動唯一一項團體賽冠軍,地位堪比世界盃。

也正是因為如此,戴維斯盃的參賽資格也和世界盃一樣,錯綜複雜。

世界盃分為預選賽和決賽圈兩個部分,戴維斯盃也同樣如此:

世界組和區域組。

區域組,相當於世界盃的預選賽;世界組,相當於世界盃的決賽圈——

簡單來說,透過區域組的賽事,決定出線名額,進入世界組角逐冠軍,這就是整個賽制的核心資訊。

具體到細節,戴維斯盃則顯得複雜許多。

首先,世界組。

規則簡單,十六支隊伍,抽籤對陣,單場淘汰制,最後決出冠軍。

其中,具體到每一場比賽,五場三勝制,三場單打、兩場雙打;單場比賽和大滿貫一樣,五盤三勝制。

關於長盤決勝,戴維斯盃依舊採用長盤決勝,也就是決勝盤沒有搶七;但有例外,如果一方已經率先贏得三場比賽,那麼剩下的比賽需要繼續,但放棄長盤決勝,決勝盤進行搶七。

這裡,有一個小小特別之處:

首輪淘汰賽,取得勝利的八支隊伍,明年能夠繼續留在世界組;而遺憾失利的八支隊伍則將降級到區域組,需要透過區域組的勝利隊伍重新爭取出線權,取得世界組爭奪冠軍的資格。

也就是說,每年世界組的十六支隊伍,分為兩個部分組成:

八支隊伍是前一年的八強;八支隊伍則是前一年區域組附加賽脫穎而出的勝利者。

其次,區域組。

歐洲非洲區域組、北美南美區域組、亞洲大洋州區域組,一共三個大區,和世界盃預選賽根據區域劃分的規則基本相同,只是更加簡單。

在世界盃預選賽,需要進行多輪次,資格賽、第一輪小組賽、第二輪小組賽、附加賽,戴維斯盃也是一樣。

具體解釋起來,說複雜確實複雜,但說簡單也很簡單。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