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 發球上網(第2/2頁)
章節報錯
1978年、1979年、1980年,比約博格(BjornBorg)連續三年,依靠底線上旋贏得法網冠軍之後,又憑藉著兩週的發球上網特訓,背靠背在溫網奪冠,書寫傳奇,現在已經成為永遠無法複製的歷史。
儘管納達爾在2008年、費德勒在2009年、德約科維奇在2021年也先後實現法網和溫網背靠背奪冠的壯舉,但從比賽內容和技巧來看,三位球員的打法並沒有本質改變。
其中,2008年的溫布林登決賽,納達爾和費德勒奉獻了“史上最佳比賽”,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底線對決。
很難想象,2002年溫布林登決賽,休伊特和納爾班迪安首次在決賽舞臺上奉獻底線拉鋸戰,當時還引發了山呼海嘯般的負面評價,被認為是對草地賽事傳統的一種破壞;短短六年,底線拉鋸戰卻已經成為溫布林登的“經典”。
費德勒就是鮮活的例子。
從2003年首次登頂溫布林登,到現在的七冠王,費德勒的發球上網次數逐年減少,成功掌握了溫布林登的統治權,成為新一代的“草地之王”;然而,費德勒已經是四巨頭裡發球上網次數最頻繁同時網前技術最出色的一位了。
時代浪潮的背後,真正折射出來的是商業發展的演變。
緊隨其後的,則是科技的改變。
和鯊魚皮對游泳專案顛覆性的改變一樣,網球在球拍和球線的材質方面也迎來全面革新。
越來越快、越來越轉、越來越重、越來越準,科技方面的革新能夠看到擊球的全面提升,這對於發球上網都是破壞性甚至是毀滅性的,看看納達爾和費德勒的比賽就知道了——
每當費德勒上網,納達爾總是能夠尋找到破網的線路,天賦是一部分原因,科技則是另外一部分。
2000年,“網球”雜誌曾經進行過一項專業實驗,測試不同材質球拍的發球時速,結果稍稍令人意外:
不同材質球拍之間,發球的絕對時速差異,僅僅在十公里左右。
也就是說,球拍和球線的革新,對於發球環節的提升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傳奇名宿納芙拉蒂諾娃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球拍科技的更新,對接發球的幫助,要遠遠大於對發球的好處。
以前,接發球是一項傳統意義的被動技術,但現在,卻成為攻防轉換的戰略樞紐,德約科維奇和穆雷兩位接發球大師的崛起就最具代表性。
十年前,阿加西的接發球技術獨步天下,但現在能夠達到如此高度的接發球專家,卻數都數不過來:
且不說四巨頭,休伊特、納爾班迪安、達維登科、費雷爾等等等都是個中好手,他們的接發球能力都提升到了全新高度,同時也是他們在底線回合球之中搶佔先機的重要環節,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於是,從接發球的提升來重新看待發球上網打法,就能夠看到時代的發展脈絡了:
整個打法型別退出歷史舞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站在當下的時間點回首過往,就能夠清晰看到一種打法型別是怎麼完成演變又怎麼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