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文來說,菲洛佩茲的網球風格是職業生涯首次遭遇的全新型別,一切,都需要重新調整適應。

人人都說,這是時代的必然,但事實上,一句“時代浪潮”,卻不足以總結一項運動的前世今生。

網球,其實在起源階段,一直都是草地網球;而發球上網,則曾經是草地網球的主流乃至於唯一打法。

然而在目前四大滿貫唯一一項草地賽事溫布林登裡,卻也已經看不到多少發球上網型球員出現在賽場了,曾幾何時,溫布林登被認為是發球上網的勝地,然而現在,發球上網卻只是作為一項偷襲技術而存在。

時間,科技,商業發展,一直在默默地改變著競技體育,網球也不例外。

1996年,斯蒂芬埃德伯格(StefanEdberg)退役,桑普拉斯就曾經表示,最後一位純粹的發球上網型球員退出歷史舞臺,在他之後的所謂“發球上網型球員”,全部都已經跟隨著時代的進步做出調整。

在那之後,鮑里斯貝克爾(BorisBecker)1999年退役,皮特桑普拉斯2003年退役,一直到蒂姆亨曼(TimHenman)2007年退役,這也一步一步宣告純粹的發球上網型球員正式從這項運動消失。

那麼,在這短短十年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首當其衝的,是球場型別的改變。

羅德拉沃爾在1969年完成“年度全滿貫”偉業,至今依舊是沒有人能夠複製的壯舉,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年四大滿貫之中,澳網、溫網和美網全部都是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這一壯舉的難度係數。

發球上網這一項技術本身,就是因為草地而生,網球落在草地之上會產生難以預測和無法控制的不規則彈跳,於是球員們想出的對策就是儘可能避免讓網球落地,在落地之前就完成截擊,將麻煩拋回給對手。

於是,發球上網這一項技術就出現了。

然而,時代在發展,網球告別貴族運動進入千萬家,因為草地的培育和整理非常困難,硬地的便利性就凸顯出來,可以看到塑膠硬地和水泥硬地在網球這項運動的全面普及過程中發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直接結果就是,美網在七十年代、澳網在八十年代先後都演變成為硬地。

自然而然地,球員們的打法也跟著做出調整,又慢慢從網前退回到底線。

從過去二十年ATP和WTA的賽事調整就能夠清晰地看到,硬地賽事越來越多,草地賽事則越來越少,至於紅土賽事則始終保持穩定。

翻開2014年的賽事日曆,兩百五十積分以上的職業賽事,全年六十四項賽事,其中,紅土二十二項、草地六項,其他三十六項全部都是硬地——

曾經佔據一席之地的室內地毯則已經徹底消失。

六項草地賽事裡,只有溫布林登一項重磅賽事,其他五項賽事全部都是兩百積分,甚至就連一項五百積分賽事都沒有,更不要說大師賽了。

儘管溫布林登依舊是四大滿貫之中歷史最悠久、地位最特別的存在,但所謂的草地賽季已經形同虛設,這也進一步壓縮了發球上網型球員的生存空間;同時,硬地賽事的快速擴張,也影響到了新生代球員的打法——

且不說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的“GOAT之爭”也受到直接影響,單單說1990年以後出生那一批球員糟糕透頂的網前技術,就能夠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