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比美網半決賽對陣德約科維奇那場比賽還要更加激烈,成長潛力的增長比例也非常喜人。

又又又一次證明了,比起單純勝利和失敗來說,艱苦卓絕的強強對抗才是提升的關鍵,難怪人們總說,有時候,一場失利的收穫可能比一場勝利還要更加豐厚。

但是!

比起成長潛力的增長幅度,更加喜人的是“當前競技狀態”,黃色指標稍稍往藍色區域靠近了一些,而且負面狀態也變成了“輕度疲勞”。

堪稱神奇!

經歷了一場體力和精力雙重考驗的比賽,負面狀態不僅沒有加深,居然還減輕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管如何,對陣納達爾這場比賽,對高文來說確實是收穫滿滿,撇開系統不說,精神層面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他已經做好重新開始的準備了,訓練,依舊是回到正確軌道的基礎。

然後,上午,高文就在佩爾特的帶領下開始擊球訓練。

在佩爾特看來,狀態波動需要更長時間慢慢調整,而且以賽代練也是很好的方式;現在更大的問題在於,高文沒有觸球的時間太長,球感和手感都有些生疏,整個擊球的感覺也就一直沒有調整過來。

所以,比起對抗訓練,現在高文更加迫切需要的是基礎擊球訓練。

現在正在進行的,就是其中一項。

佩爾特在底線中點和左右兩側端點位置分別擺放一個網球筒,高文的腳步需要從網球筒開始啟動,橫向移動到正手位置。

然後,繼續前進,繞過右側底線端點的網球筒,再橫向移動回來,並且繞中點位置的網球筒一圈,必須儘可能靠近網球筒卻又不能踢倒它,再繼續下一次迴圈移動。

簡單來說,就是擊球過程中腳步調整和移動路線的訓練。

同時,佩爾特和高文站在同一側球場,他就在中場附近,為高文近距離喂球,這些球本身的旋轉和力量都平平,不是為了刁難高文、而是讓高文熟悉網球。

高文在移動過程中完成擊球,唯一要求就是過球網之後的落點。

此時,訓練場已經用膠帶分割成為左側五十四個、右側五十四個九宮格的模式,疊加起來一共一百零八個格子,每次佩爾特在高文擊球前說出口令,要求高文在出球瞬間完成控制,準確地將網球擊打進入相對應區域裡。

羅素則站在另一側球場,一方面是確認高文的擊球精準度,是否進入相對應的區域,另一方面則會完成擊球,某種程度上對高文的擊球進行干擾。

簡單來說,就是隨機應變以及手腕控制的細節訓練。

從擊球到腳步,二者都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且對擊球、對控制提出嚴苛要求,透過這樣的訓練讓高文找到球感和手感。

看似簡單的基礎擊球訓練,實際上對精力和體力的消耗非常劇烈,短短三十分鐘的擊球,高文就已經如同從水裡撈出來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