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網球,全年賽程安排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無數協調的,以四大滿貫為中心展開,貫穿整整全年。

夏天,是屬於北美的,是屬於美國網球公開賽的。

2004年,美國網球協會正式開啟“美網系列賽”,其背後目的不難理解:

一方面,的確是為職業球員們調整狀態鋪路,最終在美國網球公開賽拿出頂尖狀態,奉獻精彩賽事。

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收視率和贊助費,因為美國網球協會還單獨設立了“美網系列賽積分”,鼓勵球員參賽。

“美網系列賽積分”是一個限定積分,根據不同級別賽事的不同成績進行計算累積,爭取為那些小型比賽吸引頂尖球員參賽,收視率、上座率以及贊助費等等都跟著水漲船高,然後積分一直累積到美網結束。

最終,系列賽積分前三名並且至少參加兩項美網系列賽的選手,還能夠在美國網球公開賽的獎金基礎上,贏得美國網球協會提供的追加獎金;而且,只要系列賽積分進入前三名,哪怕在美國網球公開賽首輪出局,也同樣能夠贏得追加獎金。

系列賽前三名的追加獎金分別是一百萬美元、五十萬美元、二十五萬美元。

也正是因為如此,“美網系列賽”的吸引力直線上升,每年北美賽季都顯得熱鬧非凡,這是其他時候看不到的風景。

當然,頂尖高手們都會選擇性地參賽,圍繞美國網球公開賽制定自己的賽程,不見得就會全部參賽。

截止到今年為止,真正實現美網系列賽和美國網球公開賽雙冠壯舉並且將一百萬獎金收入囊中的只有四人五次:

2007年的費德勒、2005年和2010年的吉姆克里斯特爾斯(KimClijsters)、2013年的塞雷娜威廉姆斯和納達爾。

撇開頂尖高手們不說,得益於美國網球協會的宣傳和組織,夏天願意前來北美參加巡迴賽的職業球員也數不勝數,比起歐洲賽季、亞洲賽季多個國家不同城市輾轉來說,北美賽季在組織方面的統一性顯然佔據優勢。

可以這樣說,北美賽季是一年之中最眼花繚亂的時節。

此前提過,美國網球協會一直非常重視下一代年輕球員的培養,他們與NCAA有著一系列的密切合作,共同幫助大學網球球員探索自己的職業生涯,期待著能夠湧現出更多優秀的球員。

自然,他們沒有道理錯過美網系列賽的機會。

根據合作協議,NCAA全美冠軍賽的兩位單打冠軍和兩組雙打冠軍,全部都能夠贏得美國網球公開賽的外卡。

但這並不是全部。

NCAA全美冠軍賽的兩位單打亞軍、兩組雙打亞軍,分別能夠在美網系列賽的兩站大師賽之中二選一,拿到一張外卡。

除此之外,四強球員也同樣能夠得到展示機會,贏得一站美網系列賽黃金賽的外卡。

簡單來說,也就是美國網協提供外卡,然後根據全美冠軍賽的成績,外卡對應的賽事級別逐步遞減。

也許有人好奇,一張黃金賽的外卡,有什麼了不起的?五百賽,難道不是人人都可以參加的賽事嗎?

事實上,還真不是。

職業網球是有參賽門檻的,並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拿著球拍就可以上場比賽的,報名參賽是有門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