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陛下有太祖遺風(第3/3頁)
章節報錯
繼續興文匽武下去,大明還有幾年國運?
下次瓦剌來了,直接播遷嗎?
六部明公、都察院總憲、所有的給事中和侍郎們,經過陛下一講,全都通透了,這道理看似簡單,但是要理清楚,卻是極難。
陛下身後有高人,必定是九十九尺那麼高!
金濂開啟了自己的會議記錄本,認真的問道:“陛下,這勞動報酬究竟以何等標準定策?臣愚鈍。”
能讓了戶部尚書金濂,這個在地方、在朝廷,為官三十餘載,征戰東南,與陳懋抵背殺敵的官員,真心誠意的說出臣愚鈍這三個字,何其不易?
朱祁鈺坐直了身子說道:“朕以為,百姓最少要取得保證一戶生活費用兩倍的勞動報酬,才有餘力照料子女。”
“其實家中妻子,勞動所得,能夠維持自己所需即可。”
“這是一個底線,最基本的報酬標準,只要低於這個底線,那幼童死亡就是必然。”
“如果想要贍養家庭,那一個成丁的收入,應該得到家庭生活費用的四倍以上的勞動報酬,才有可能讓其讀書寫字。”
“這樣長大的孩子,才是一個成丁,而不是土匪流寇。”
大明的女子,並非大家閨秀,基本都要勞作,男耕女織,女子能織養活自己已經不錯了。
那麼一個成丁的勞動,必須要是家庭所需生活費用的兩倍,才有餘力照顧孩子,想要讀書寫字,就需要四倍。
朱祁鈺繼續說道:“如果想要鼓勵人丁興旺,那一個成丁的收入,至少應該是生活費用的六倍以上,才會有餘力多養育後代。”
生活費用為何?
柴米油鹽醬醋茶、維修住所、帶著孩子看病等基本支出費用。
朱祁鈺核算過,其實真的很低很低,大明人口極多,產出極多,但是大明沒有法定貨幣,自從大明寶鈔糜爛,寶源局沒有履行其發幣的職能,大明始終處於錢荒的狀態,錢貴物賤,物價並不是很高。
大明有善政惠民藥局,隸屬於太醫院,在各州府縣均有設立。
朱祁鈺嘆了口氣說道:“如果要給一個數字的話,每戶每年所費不過米七石五斗,按京師折價不過五兩銀罷了。”
京師米貴,但是貴也有限。
于謙愣愣的說道:“京畿地區、山外九州,畝產一石,一年麥梁豆兩熟,這不就正好是下農十畝之維?”
于謙說的是下農的標準,一家十畝地,一年兩熟,再刨去舊的畝稅,會有十五石左右的作物收穫。
正好夠陛下所言的成丁的勞動報酬,必須要生活費用兩倍以上的勞動報酬,才能妥善的撫養孩子。
下農養兩個孩子,正正好能養活。
但是低於十畝,就必須要去做佣戶,但是所得微薄,勉強維持。
慢慢的下農變成了遊惰之民、末作之民,最後變成山匪流寇,為禍一方。
于謙深吸了口氣,他終於理解了為何陛下要推行農莊法了,京畿、山外九州、福建,因為兵禍,天怒人怨,不提高勞動報酬,百姓哪裡還養得起孩子呢?
恢復人丁,才能徹底恢復戰亂後的國力。
這和當年劉基所說的萬夫一力,不謀而合。
果然是太祖遺風!
于謙和王文都是巡撫地方十數年的臣工,深知民間之疾苦,他們知道出了問題,但是他們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去解決這個問題。
兩倍可度日、四倍可讀書、六倍可以人丁興旺,陛下給出了一個十分詳細的體系,來解釋到底給百姓多少才夠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