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1/3頁)
章節報錯
“中國,中央之國!”
“大明擁有寰宇之下,最多的可耕土地、最勤勞的百姓、最可靠的水利,大明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始終停滯。”
朱祁鈺停頓了一下,即便是喜寧、郭敬這等為虜前驅的二鬼子,說起什麼也是,暗通中國某人。
中國二字,本身就是中央之國。
何為中央之國?
就是天下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經濟中心和軍事中心。
這就是中心之國、中央之國的含義。
大明無比的強大,強大到京營一戰潰敗如斯,兵敗如山倒,依舊能崩掉瓦剌一顆大門牙。
“但是我們卻是長期的處於一個停滯的狀態,這種停滯狀態,會因為戰亂、會因為百姓起於阡陌,慢慢向滑落。”
這是一個很違背經濟學常識、很違背客觀規律的事實。
大明處於一個高速發展和經濟停滯的疊加態,當朝廷觀察的時候,大明是在停滯的,但是在朝廷不觀察的時候,他的確是在高速的發展。
在這停滯不前的社會里,是不可能看得見的現象。
但是大明就是如此的神奇,始終處於一種可持續崩潰,而不崩潰。
可持續停滯狀態,在不進則退,退則立亡的經濟學中,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模型,是違背客觀事實的。
大明,卻始終處於可持續的停滯狀態。
朱祁鈺說道:“你不可能在瓦剌找到足夠的勞動報酬,來養育自己的子女,交趾、滿者伯夷、朝鮮、倭國,亦是如此。”
“因為他們也在停滯,他們的人口會慢慢的減少,戰亂、土地荒蕪、短暫有一兩個強人,統治數年,國進,之後再次開始衰退。”
“如果我們能夠提供兩倍以上生活所需費用的報酬,那麼我們就可以阻止大明的倒退。”
“如果提供四倍以上生活所需費用的報酬,那麼我們就可以讓大明高速發展。”
“如果提供六倍以上生活所需費用,那麼大明終將天下無敵!”
朱祁鈺依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
由耕地荒蕪、馬政荒廢、東南大亂的現象為切入點。
發現大明此時政策的問題,隨後給出了原因,那就是勞動報酬給的不夠,隨後提出瞭解決的方案,增加勞動報酬的給予。
胡濙拿起了筆,快速的寫道:「景泰元年十二月戊申日,上於講武堂聚賢閣與群臣議馬田政,總論二政得失也。」
「上言:民進則國進,國進則民強,民強則國泰,國泰則民安。可為萬世不移財經之法矣。」
胡濙猶豫了片刻,將萬世不移四個字去掉,又斟酌了一番,把萬世不移寫到了上面。
胡濙斟酌再三,又繼續寫道:「上有好生之德,惓惓以生靈為念,民所求資費倍之,則安居;再倍之,則知禮儀廉恥,再倍之,則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蓋睿質天縱,文翰並美,而不矜其能,嘗有開闢之舉。國家之制,寬嚴有制,煩簡有則,帝實始皇明之財經事務之章。」
「假日時日,官吏稱其職,戎政得其平,法綱紀修明,倉儲庾充盈,閭閻安樂業,歲不能災,蒸然有治平之象也。」
朱祁鈺看著胡濙寫了半天,問道:“你寫什麼呢?”
胡濙勾完了最後一筆,感慨萬千,他今年已經七十有五了,能在垂垂老矣,半個身子進了土的年紀,再次看到大明又再起之勢,感觸良多。
他將寫好的紙張說道:“呈陛下御覽。”
朱祁鈺當然能看得懂,他皺著眉頭看了許久說道:“怎麼都學武清侯那般,拍起了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