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京察(第2/3頁)
章節報錯
剩下的就是鹽鐵會議上討論的內容了。
于謙站了出來說道:“臣以為,復建集寧舊城、東勝衛、三降城、威虜衛、威遠衛等漠南諸衛,可以和互市一起辦。”
“閱視宣府邊務左給事中朱純奏稟,宣府市馬,報一萬八千匹,銀一十二萬兩,乃歷年遞至三萬六千匹,銀二十四萬兩,所耗靡多。”
“開互市榷場,則有利於平抑牲畜之價,利國利民也。”
大明的戰馬主要來源還是民間交易,每年都要花掉超過二十萬兩銀子買馬,這馬匹還沒個標準,也沒個定數。
于謙的意思是,開互市榷場省錢。
這錢總要花,那就要有個章程、規矩、輪廓,與其這麼不明不白,還不如擺到檯面上來。
一匹馬,六兩銀子,實在是太貴了。
朱祁鈺點頭說道:“可有人反對?”
“若是覺得奉天殿明鏡高懸,那到了鹽鐵會議上再說,要是還覺得難以啟齒,又覺得,得罪兩位明公不妥,那就寫成奏疏,遞給文淵閣。”
“覺得文淵閣還是得罪人,就透過通政司,六部都有通政、參議,可以直接送到朕的案前,所言有理,朕也會嘉納其言。”
朱祁鈺是願意讓人說話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大明花了這麼多的力氣,把他們從茫茫人海里選出來,就是為了讓他們積極獻策。
只要不是泛泛空談,只要不是胡謅,朱祁鈺都是願意看一看,聽一聽各方的意見。
他天天捱罵,人人皆稱其亡國之君,不就是朱祁鈺為了言路暢通,下情上達,受的天大委屈嗎?
“那奇功牌呢?”朱祁鈺再次問道。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說話,所用金銀皆出自內帑,陛下要賞賜,他們也沒有理由去反對。
但是他們很羨慕,陛下的奇功牌可以給工匠、軍將,他們官僚卻沒有。
“那就是預設了。”朱祁鈺笑著說道:“繼續議政吧。”
一直當師爺,整日裡裝糊塗的王直站了出來,俯首說道:“臣請京察。”
京察是大明官場上的免疫系統,主賞罰升降,考評,淘汰貪官汙吏、懈怠官僚。
從四個方面去考察,分別是守、政、才,年。
操守:廉、平,貪;政務:勤、平、怠;才華:長、平、短;年齡:青、中、老。
洪武年間,每三年一次,永樂、宣德年間,每六年一次,到了正統年間,十年一次。
洪武、永樂、宣德年間,乃是都察院御史、六科給事中、吏部清吏司、通政司等部門,聯合行動,對京師所有官員,都展開議論大規模的盤點。
尤其是貪汙之事,洪武年間會剝皮揎草,永樂年間為流放,宣德年間為罷黜。
到了正統十年的時候,京察就變成了自陳以取上裁,就是自己寫陳情疏去裁定。
就是自己寫個奏疏,草草了事。
王直自然不是請的陳情疏這種糊里糊塗,和稀泥的京察法子。
那是當年三楊忽悠年幼的正統帝搞出來的,王直請的自然是四部聯手,稽查京官的手段。
朱祁鈺坐直了身子說道:“朕常聽聞,朝中閣臣、六部明公常庇佑屬下,撓饒察典,致群臣相爭,勢若水火,致使京察大計,流於形式,且常常藉機停擺。”
“長官往往博寬大之名,每屆京察,只黜退數人,虛應故事,其餘一概優容,而被劾者,又不免冤抑。”
正統年間的自陳疏的京察,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主少國疑,若是大規模京察,權臣撕扯爭鬥,則黨禍立起,於國不利,所以只能讓四品以上的官員自己陳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