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群臣惶恐 京師非議(第3/3頁)
章節報錯
“剿匪啊。”陳循恢復了平時的模樣,那沒事了。
剿匪不是有手就行?
即便是陳循也知道,大明京營現在的戰鬥力,應付剿匪是綽綽有餘的。
他初聽聞此事,也是嚇得渾身發抖,這大明還能承受第二次土木堡之變嗎?
十二團營也就操練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這就要出塞作戰了?
但是聽到是剿匪,群臣鬆了口氣兒,不是出塞作戰,陛下在大明的地頭上,平定匪患,一來練兵、二來安民、三來組織軍民配合。
好事。
朱祁鈺看著這幫子朝臣,笑著說道:“因為不需要六部三法司配合,所以就沒有提前統籌安排,需要用到的地方糧草,也不是很多,隨調隨補,還有農莊可以借糧,諸位明公拳拳報國之心,朕感受到了。”
“朕並沒有打算親征瓦剌,只是一次演兵罷了。”
“陛下聖明。”群臣趕忙俯首。
他們其實應該信任當今陛下的英明,但是實在是大明這去年才出了土木堡之變的大事,這傷疤還未痊癒,反應過度了屬於是。
朱祁鈺笑著說道:“好了,諸公請回各司衙門就算,一切照舊,朕就是試試這刀是否鋒利。”
“臣等告退。”一眾朝臣,頗為感觸的俯首告退。
朱祁鈺看著群臣,他還以為出了什麼大事,或者是反對剿匪之事,準備逼宮!
結果並非如此,雙方都有誤會,群臣並非朝天闕逼宮,朱祁鈺也不是妄動京營,出塞作戰。
簡單說清楚之後,誤會解除。
這就是陛下容易見到的好處了,但凡是有點啥事,當面說清楚,那自然沒那麼多的誤會。
相比較之下,再來一個土木堡和平匪之間,讓群臣們選擇,他們選擇了支援陛下平匪!
而且群臣也支援陛下動一動,不動一動,地方的官員都要騎到他們的頭上了!
京營動一動,地方的官員才知道,陛下這翻一翻身,會有這麼大的動靜!
京營的強大,是大明政令通達的重要保證。
朱祁鈺看著群臣退去,說了了另外一件事:“昌平侯、於少保,朕有一事,去歲謝澤任通政使,戰死紫荊關口,朕決定再任命一位通政使,不知二位以為如何?”
謝澤是個好人,也是個忠臣,不過是朱祁鎮的臣子,是個文進士。
但謝澤畢竟不是常山趙子龍,沒有七進七出的本事。
謝澤永樂年間的進士,土木堡天變,他自紫荊關單騎救主,衝向了土木堡,然後死在了紫荊關的南佛寺內,臨走之前,謝澤還對兒子說,吾必以死報國矣!
謝澤抱著他的忠君思想,以死報君了。
通政使是一個正三品的官員,這個官職雖然品秩不高,但卻是銀臺主,真正意義上的位卑權重。
通政使負責上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章奏,實封建言,陳情伸訴及軍情聲息災異等事的奏聞。
通政使做什麼?議大政、大獄以及會推文武大臣。
在朱元璋廢了宰相後,很長一段時間,通政使其實就是實質性的文淵閣。
朱祁鈺為何突然提議任命新的通政使?
其實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到了。
當初朱元璋設立通政司的目的,除了讓通政使分門別類的整理奏疏以外,還有一個關鍵的目的,那就是:惟欲達四聰以來天下之言。
通政使掌管天下里正鄉農,風聞言事之職責。
現在農莊法發展的十分順利,這以來天下之言的需求,就日益旺盛了,需要一個人幫忙處理掌令官陳條了。
但是鄉野之事非常繁雜,需要一個人帶著通政司來處理。
“陛下的意思是讓臣來做此事?”于謙眉頭緊皺。
這朝裡軍政兩道通吃、以來天下之言、擅長跟百姓們打交道的朝臣,貌似只剩下他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