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兵敗,京師人人惶恐不安。”

“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有二十五萬大軍,而皇帝只有八萬軍,一個團營的兵力準備進攻應天府。”

“另外一個團營,正在向襄陽而去。”

“這南京城下我方二十五萬大軍,佈置在長江沿線,一定能夠守住敵人的進攻!”

“將皇帝的八萬大軍,活活耗死在天塹之上!”

“無論怎麼見,二十五萬對八萬,優勢在我!”

李賢這話一出,諮政院那種如同喪家之犬,惶惶不安的氣氛,終於被沖淡了一些。

李賢的話沒錯,皇帝南下軍隊進攻應天府方向,只有八萬人,雖然這八萬人是精銳,但是他們有二十五萬大軍!

李賢繼續說道:“我們不能在皇帝大軍未至之前,自亂陣腳,這樣更不可能獲得軍事勝利。”

“為了安定京師情緒,我有以下幾個提議,若是有人反對,可以發言。”

“一,都察院御史前往應天府及各州府縣安定民生,勸諭百姓,嚴查…”

李賢的這五條安民之策,是極好的,出發點是安定後方,從道理上講,李賢的這五條安民之策,是基於南衙僭朝的利益出發而制定的。

當然李賢的效率是極高的,他這五條,比諮政院吵一個月的成效都要高很多很多。

“我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李賢看了一圈,並沒有幾個要發言的人,二十五個諮政大臣代表了很多的利益,如果超過半數同意,李賢是不會讓反對的人發言的。

李賢一敲銅鐘說道:“那就送乾清宮批覆了。”

“散會!”

南衙戎政院做出了全面撤出兩淮的決定,這個決定和建文三年七月,朱允炆全面撤出兩淮的決定是一樣的。

鳳陽府還盤踞著鳳陽衛和南京軍,這兩淮有一淮和南衙離心離德。

大皇帝的大軍,還佔了半淮,尤其是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徐州,已經在北衙的實際控制之下了。

南衙再守兩淮,已經毫無意義。

隨著這個決定下達,在鳳陽府的徐顯宗和寧遠伯任禮之圍解了,他們二人也趕赴了蕭縣,等待皇帝陛下來到徐州。

朱祁鈺是在九月十一日這一天,來到了徐州,大駕玉轤至徐州城下。

于謙帶領著徐州文武官員,來到了城外接駕。

于謙專門清理出了一片宅院,這批宅院大約有一百七十餘間房,還有望樓、營堡等物,連成一片,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起了三丈高的內牆,定為行轅。

行轅依戶部山而建,大約有八百多畝地,有半雲亭,登高望遠;有泰安殿,處理政務接見臣子;有桂葉池、方便陛下釣魚。

錦衣衛已經把整個徐州行轅上下翻了個底朝天,挖地三尺,最終確定安全,陛下的車駕才從碭山而下。

朱祁鈺沒有騎馬,而是坐在了輅車之上,從武寧門而入,至戶山行轅門前,轅門開啟,迎接陛下車駕入轅。

朱祁鈺在泰安殿門前下了輅車。

不可明說的人間閻羅駐蹕兩淮,隨時準備渡江平叛。

駕步司劉老七,改良輅車的“宀”形減震緩衝構件,確實極好,顛簸感自然還有,但是因為輅車車速本就不快,所以也不是很辛勞。

“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朱祁鈺一下輅車,就聽到了行禮的聲音。

于謙帶著軍將和徐州地方各府州縣官員跪成了一片。

朱祁鈺看著這行轅,雖然看似民舍改造,但也頗為氣派,徽派、冀派建築風格融合,結構上大抵都是四合院。

朱祁鈺甩了甩袖子說道:“平身。”

他到了徐州城並不忙碌,徐州的事物一應送去京師處置,他畢竟在親征,自然是隻處理軍務。

徐州只有于謙在,石亨前往了宿州,石彪則順著淮河向著海州(連雲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