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觀之,上不失而下得者,未嘗有也。”

天子失去了道,則諸侯尊之。

比如朱祁鎮土木堡喪師辱國,則朱祁鈺這個郕王被尊為了皇帝。

比如朱允炆失去了道,則燕王起,靖難定鼎。

比如元末君臣失綱,朱元璋問鼎天下。

這麼看來,如果皇帝不失去道,而下得天下者,從未有過。

于謙這番話是在解釋他之前那句威不兩錯,政不二門。

正因為陛下沒有失去大道,陛下便沒有失去皇威,更沒有失去權柄,所以他們即便是數落陛下的不是,也只能政不出二門。

只能捏著鼻子繼續執行陛下的政令,甚至更加嚴苛。

當初燕府靖難,是因為朱允炆一味的削藩,一味的重文輕武,而燕府則是興文而不匽武。

故此朱允炆失去了天下,而燕府得到了天下。

于謙滿是感慨的說道:“成王敗寇,何嘗不是王成寇敗呢?”

朱祁鈺不住的點頭,于謙的一席話語,讓人茅塞頓開,這幫人在應天府搞得叛亂,為何要執行陛下的律例,就解釋的通了。

李賢顯然是沒有于謙這等見識的,李賢只是被動的隨波逐流,而於謙則是從現象到問題,再從問題到原因,鞭辟入裡的分析出了李賢能這麼做的原因。

這就是實事求是。

當然,于謙也說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于謙說自己是旁觀者,所以才看的明白,但是朱祁鈺左右思量,即便是李賢是旁觀者,他不見得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才能這種東西,是不可量化的,但卻是又有高地之分。

朱祁鈺點頭說道:“朕謹受教也,聽君一席話勝似一…勝讀十年書也。”

于謙趕忙俯首說道:“臣惶恐。”

朱祁鈺忽然有些好奇的問道:“於少保為何引經據典,從來不用儒家學問?”

管子于謙已經引用了兩次了,于謙考了功名科舉,按理說才是儒學士才對。

但是于謙似乎很少引用孔孟之道,而是多用百家之論。

于謙想了想笑著說道:“陛下,先秦百家之論,從未斷過,只不過儒家為顯學罷了,若非如此,臣去哪裡知道管子、老子、文子說了些什麼呢?”

“這些道理從先秦傳到現在,一直恆久的流傳著,是因為他們很有道理。”

真理是顛不破的,這是一般公理。

“陛下,這儒家學問若是能治天下,臣何苦去研究諸子百家的學問呢,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窮的意思是窮盡,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盡頭,不得不變化,變則通達,通達則恆久。

儒家的學問差點讓大明四禍齊出,于謙為了大明只能去翻別的書了。

朱祁鈺瞭然,笑著說道:“喝茶喝茶。”

于謙抿了口茶,唇齒留香,滿是感慨的說道:“陛下可曾疑慮,既然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但是這些人為何能如此聲勢浩大的造反呢?”

朱祁鈺想了想說道:“朕並不想逼他們造反,朕只是不願以寬縱失天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