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泰安宮受襲(第2/4頁)
章節報錯
朱祁鈺打算讓陳循專心去翰林院修《寰宇通志》了,既然擅長文章,就去做文章,在其位,不謀其政,尸位素餐是要被彈劾的。
他本打算和于謙商量下,讓于謙再擔點擔子,但是顯然于謙顯然不咬這個餌,壓根不願意摻和此事。
至於商輅,正統十年的三元及第,朱祁鈺也不準備用。
一來,朱祁鈺心裡有點膈應,上一個六元及第的黃觀,忽悠著建文帝整日裡削藩、削武勳,最後折騰出了靖難之役來。
這三元及第,朱祁鈺一聽就是一抖,這有什麼高論,朱祁鈺都懶得理會。
朱祁鈺瞄向了左都御史、都察院總憲,通政使王文。
但是朝臣們沒人推介王文,因為王文不是翰林院的文林郎,王文永樂十九年和于謙同榜出身,之後直接做了監察御史,開始巡撫地方,而後一直在地方呆了十數年,才進了京師。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這個潛規則朱祁鈺不打算遵守。
在元朝以前,是非州縣親民官,不得為相,秦漢唐宋,任何一個宰相,幾乎都有親民官的經歷。
但是到了大明,就變成了非翰林不得入閣,這是一種朝廷集權的必要手段,將內閣學士的資格限制到京官,成為翰林的禁臠。
這種轉變,讓翰林院、內閣、朝堂都變成了一個高談闊論的地方,對地方諸事不瞭解,如何能理好天下之政?
飄得太高了,搞不好朝政。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王文一旦入閣,那就必然要調陳鎰回京,擔任都察院總憲一職,王文字身擔任通政使,太忙了也忙不過來。
另外一人則是胡濙的禮部左侍郎,名叫楊寧,偕胡濙理部事,幫助胡濙負責禮部諸事,進退有據。
楊寧曾經和沐晟在雲南配合做事,設戍兵控諸蠻,還曾經參贊軍務,和胡濙是一樣的人。
楊寧作為王文副手,負責梳理文淵閣再恰當不過了。
中軍都督府右都督的位置空了出來,朱祁鈺將這個職位給了石亨,前軍都督府右都督的位置,朱祁鈺給楊俊。
張輔兩個弟弟跑了,這倆職位,給了石亨、楊俊,讓五軍都督府再次運作起來。
朱祁鈺為了應對造反之事,進行了一整論的人事調動。
他再次前往了講武堂,處理政事要務。
一直到夜裡,朱祁鈺才回到了泰安宮。
欽天監的中官正許敦說的沒錯,最近的天氣,除了比往年冷以外,的確是月朗星稀。
明月如同玉盤高懸中天,月光從天如同瀑布落下,將整個京師鍍上了一層的銀白色,偶爾又飛鳥飛過,卻是留下了一道道的殘影。
月悄悄西斜,終於來到了寅時(午夜三點),月光依舊照亮了整個京師,無數道的人影,不斷的從照明坊和黃華坊翻出,他們小心的遮掩著自己的身形,向著稽王府不斷的靠近著。
于謙的預料沒有錯,會昌伯的確打算強劫稽王府,搶走稽王世子或者稽王子嗣,只要能安全到了南京,造反大計才能如火如荼的展開。
十王府位於澄清坊,朱祁鈺的郕王府不斷的擴大,最終將半個澄清坊納入,十王府位於澄清坊的東南方向,和泰安宮遙遙相對。
泰安宮有緹騎巡按,澄清坊作為泰安宮的外牆,也做了一番加高、包磚和設定眺樓、馬道等城防之務。
那些潛藏的這些人影,不斷的甩出手中的鉤鎖,想要翻過坊牆。
“咔。”
一聲聲勾爪落地的聲音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