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皇帝陛下的成長(第3/4頁)
章節報錯
所以,在沒有取得完全勝利之前,戰爭必然存在,那麼無論多麼美妙的想法,它多麼完善,它也只能削弱對手,甚至導致對手恢復實力。
放棄武力,都是一種愚蠢的想法。
那麼應該怎麼樣作戰呢?
戰爭從古至今,無外乎兩個因素,戰爭的手段和意志的強弱。
戰爭的手段是可以預期的,但是戰爭的意志卻是不可以判斷強弱的。
也先並不是個蠢笨的人,他從戰爭中磨礪而出,但是他低估了大明軍隊的抵抗手段和意志。
在君出、虜入、播遷、黨禍四禍齊出的時候,也先入關,說不上蠢,只能說過於心急。
戰爭中,敵人的抵抗意志,是不可估算的。
一如兵推棋盤上,靖難之役中的太子府,鄱陽湖之戰的陳友諒漢軍,他們在兵推棋盤上的實力是碾壓的,但是他們一敗塗地。
比如金國滅北宋之戰中,在圍不足十里的太原(宋太宗趙光義毀了一千四百年古城晉陽,建太原,圍十里)這一小城,十萬大軍跟王稟三千捷勝軍,打了整整二百五十天。
那麼戰爭之中,敵人的抵抗意志不可估算,那麼敵人的實力也是不可估算的。
既然敵人實力不可估算,那麼為了形成優勢,就會傾盡全力。
戰爭的目的是摧毀敵人的抵抗、美妙而仁慈的想法不切實際、戰爭不可避免的存在、敵人的作戰意志不可估量,以至於敵人實力無法估量等等戰爭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戰爭是一種極其極端、傾盡全力的暴力的行為。
至此很容易得出,戰爭,讓雙方最大限度的使用彼此的力量。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這是他和于謙下了這麼多次的兵推棋盤之後,對戰爭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
這可能是他最大的優勢,看的書比較多,比較雜,那些過去囫圇吞棗看過的書,都變成了潛意識埋藏在記憶的深海之中,在遇到的時候,就會自己跳出來。
“陛下,六部尚書和文淵閣大學士,也都到了。”興安低聲提醒著陛下,召集六部尚書和文淵閣學士到講武堂聚賢閣來,也是朱祁鈺的決定。
上次平寇,陳循如同瘋了一樣跑到講武堂,行大禮的事,詢問戰爭意圖的事兒,朱祁鈺依舊記憶如新。
“那過去吧。”朱祁鈺點頭說道。
朱祁鈺來到了另外一間鹽鐵會議室內,他這次不是開鹽鐵會議,自然不需要那麼多人,只有六部尚書和陳循到場。
大明的朝臣們清楚的知道,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所以他們在大皇帝陛下翻身子剿匪的時候,才會那麼大的陣仗,嚇得魂飛魄散。
還以為土木堡之變要再次重演了,拋棄大明的六部單獨進行戰爭,是一種很可怕的軍事冒險。
完善的組織機構,可以讓戰略和戰術,達到近乎於完美的程度,而大明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戰爭組織機構。
大明擁有此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政府機構,這是草原人所不具有的。
瓦剌、韃靼、兀良哈人,曾經擁有不算精密的政府機構,但是他們軍事失敗,導致政治失敗,喪失了這種輔助能力。
這是大明的優勢。
但是當初朱祁鎮帶著大明軍出塞作戰,從親征敕諭到親征開拔,僅僅用了五天的時間,實在是,不是一個蠢字可以形容。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群臣見禮。
朱祁鈺伸了伸手說道:“安,坐。”
于謙有些坐立不安,他左右看了看,最終還是決定由自己,這個陛下最信任的臣子探尋大皇帝的意志。
他探著身子問道:“陛下,臣僭越,陛下這次打算親征嗎?”
這是一個必須要確定的問題。
大明現在承受不起第二次皇帝被俘了,如果真的請朱瞻墡入京做皇帝,各地的藩王立刻就會揭竿而起,到時候大明再次面臨亡國四禍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