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第3/3頁)
章節報錯
某地發生了某事,地方官員上奏朝廷,透過通政司送到皇帝面前,皇帝若是覺得需要朝廷處置,可以選擇自己批覆,或者下發到內閣票擬。
大多數的奏疏,發往內閣擬票,經過廷議,內閣擬好意見後,會送往司禮監,司禮監認為內閣的處置不會傷害到皇權,覺得有問題,就會出去罵人,撕咬。
司禮監覺得沒有問題,就會請示皇帝用印,用印後下發到六部。
六部設有六科給事中,六科給事中覺得有問題,會上奏質疑,再到廷議上論述,若是皇帝不顧六科給事中的意見,仍執意執行,六科給事中會行封駁事職權,封駁皇帝聖旨。
大明朝有一種動物棋,老鼠能吃大象,六科給事中就是老鼠,大明皇帝就是大象。
六科給事中覺得沒問題,沒有遺漏和補充,會送往內閣,內閣再發往六部進行執行。
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負責監
察政令的是都察院的御史,這幫御史就是聞到腥味兒就會撲上去撕咬的獵犬,為了晉升極為大膽,最好的求名方式,就是罵六部、罵內閣、罵司禮監、罵皇帝。
而御史們,甚至會指著皇帝的鼻子罵,若是把皇帝罵生氣了,皇帝一頓廷杖,這御史的名聲反而更大了。
執行到地方後,各地巡撫會在地方巡撫檢視政令的執行,監察百官是他們的職責,如果巡撫包庇,還有巡按御史,巡撫和巡按是一樣職責兩套班子,都有直達天聽上奏皇帝的權力。
若是巡撫和巡按與地方勢力,沆瀣一氣,不肯好好監察。
大明但凡是個有品秩的官員,都可上書朝廷,上奏言事,這叫公車上書言事。
大明有骨氣的讀書人還是有的,肯抬著棺材上諫的也不在少數。
比如嘉靖四十四年海瑞寫出大名鼎鼎的《治安疏》,指著嘉靖老道士的鼻子罵嘉靖是:嘉靖嘉靖,家家皆淨無財用的時候,海瑞只是大明朝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正六品,不照樣罵了皇帝?
嘉靖皇帝只說了一句,他要做比干,朕還不是商紂王呢,但還是把治安疏留在宮中數月,最終也沒把海瑞殺了。
因為海瑞罵得對,這就是讓嘉靖最最最難受的地方了,海瑞在罵他,因為海瑞罵得對,嘉靖就不能殺他。
大明的制度設計,用一句話去總結,就是眾目睽睽,自我糾錯。
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從制度上兜住了皇帝的下限,但是碰到稽戾王那種千古昏主,那用什麼制度也兜不住。
這個制度並不完美,但已經是大明多番鬥爭下來,最好的結果了。
這個制度最可怕的問題就在於:一旦皇帝本人,不再處理政務,那大明這一整套制度,就會立刻完全失效,進而造成系統性的崩潰。
」也就是說,哪怕是咱們這皇位上,栓條會蓋章的狗,也能維持基本的運轉?」朱見澄思考了很久,才發出了自己的疑惑。
于謙立刻怒不可遏的說道:」胡說!什麼話!什麼話這是!」
」皇帝位置很重要的,他要從這麼多的意見裡,選擇出一條能夠執行,而又不會傷害到根本的意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太子殿下是儲君,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于謙在發怒,朱見澄卻不是很害怕,因為他知道于謙是怕他當了皇帝后怠政。
大明的官場是一個巨大的名利場,在這裡想出頭,那可不是什麼簡單之輩,能鬥到文華殿坐著廷議之人,根本沒有一個簡單的。
朱見澄只是笑,于謙甩了甩袖子,沒有多說。其實皇位栓條會蓋章的狗,大明也能跌跌撞撞的維持下去
于謙像個老農一樣把兩隻手揣到了袖子裡,眼神明滅不定的說道:」最近解刳院發現了一種名叫失榮症的病,就是身體裡的有一部分的組織,像樹的瘤子一樣,只索取養分,卻不幹事,最終這樹就死了。」」皇帝要負責剪出這些瘤子,就是李賢最近那二十四問的核心價值,苦一苦勢要豪右的原因。」」所以說,皇帝還是很重要的!」
瘤子多了,樹就會死,樹會長瘤子,人會長瘤子,國家也會長瘤子,皇帝不見得能把瘤子給剪乾淨,攢的多了,自然亡國。
于謙很贊同襄王殿下的話,大明終究是要亡的,但是亡國不怕,只要不亡文明,就不是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