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看著咆哮著的蒸汽機笑著說道:“朕不敢居功,朕起初以為十分簡單,但是這東西能夠出現,不是朕天馬行空的想法。”

“要將它造出來,是大明無數工匠們徹夜不休,群策群力的結果,是他們一點點改良鋼材質量、一點點提高氣密性,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

“它屬於大明。”

朱祁鈺是雙動活塞蒸汽機發明的牽頭人,但是具體的落地,還是得依靠人,人,才是這一切的根本原因。

“陛下聖明。”于謙十分恭敬的說道。

蒸汽機的小型化、標準化,仍然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朱祁鈺和于謙這對兒君臣,在蒸汽機面前站了許久許久,對著蒸汽機的運用提出了許多的構想。

于謙對機械的熱情,可能不如大明的鐵匠皇帝朱祁鈺,但是于謙對於改善民生,太平之世有著矢志不渝的追求。

而後朱祁鈺和于謙在南塘匠城周圍的大明官廠轉了許久。

日漸晌午,眼看到了飯點,朱祁鈺開口說道:“於少保不在這段時間,廣州府又出了不少的樂子,朕今天本來打算去看熱鬧的,於少保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于謙滿臉笑意,陛下對看熱鬧這件事,真的是一如既往的喜歡,他立刻說道:“臣剛回來就有熱鬧看了?榮幸之至。”

“那就走著,去蹭一頓飯。”朱祁鈺上了車駕,為了方便看熱鬧,朱祁鈺穿的是常服,並不扎眼。

“於少保對費亦應搞出的拆股認籌,還有印象嗎?”朱祁鈺說起了往事,今天這個熱鬧,和拆股認籌是相同的。

“自然記得。”于謙點頭說道。

朱祁鈺頗為

無奈的說道:“今天這個事兒,其本質上和當初的賣身契、三桅大船拆股認籌是一樣的。”

“只不過費亦應太善良了,他居然真的把船給拆成了股,還真的把海貿的收益分給了認籌的人,而不是透過做高成本,降低利潤來減少分紅。”

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蛻變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陣痛和歷史教訓,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朱祁鈺已經極力去避免這些事兒的發生,但是陣痛和教訓,都是歷史滾滾向前要付出的代價。

朱祁鈺來到了一座極其宏偉的酒樓之前,這座酒樓高約五層,比南衙的煙雲樓還要闊氣許多。

他雖然說是過來蹭飯,但並不會在這裡吃飯,而是在車駕上吃了點糕點墊了墊肚子,等回到了南塘別苑再吃飯。

朱祁鈺下車之後,車駕被拉到了後院,硃紅色的波斯地毯,從下車的地方鋪到了房內,十分豪奢,入門之後,店裡的小二看到請帖,高喊一聲:“貴客五位,樓上雅間請!”

到了雅間,朱祁鈺手裡有一本冊子,這本冊子,名字叫《萬里海塘風土誌》,上面是萬里海塘諸多國家的風土人情,豐富物產,改編自馬歡的《瀛涯勝覽》。

只不過這本風土誌上,把馬歡提到的危險、土著襲擾、鱷魚大猩猩齜牙等等全部省略,在這本風土誌中,萬里海塘成了遍地黃金的人間神國。

“這是誰弄的?”于謙翻動著冊子,面色五味成雜的說道。

萬里海塘的這些國家,都是蠻荒之地,而不是什麼天上神國,最富碩的安南,大不如雲貴川黔,更別提呂宋、渤泥、婆羅洲、爪哇等地了。

朱祁鈺將小冊子仍在了一旁說道:“遷徙海外的僑民,就是那幫不願意留在大明遵紀守法,又不肯在蛇頭哪裡搏命,只好繳納了八成的移民稅,移居海外的遮奢豪戶。”

“他們現在缺人啊。”

“缺人?”于謙面露不解的問道,于謙還以為這幫傢伙在海外搞奴隸制風生水起,樂不思明。

朱祁鈺確切的說道:“缺打手。”